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柳宗元《师友箴并序》原文|注释|赏析
柳宗元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敬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 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可取者谁?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
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
《师友箴并序》是柳宗元论述为师为友问题的一篇短文章。箴,劝诫的意思,也是古代属于规劝、告诫性质的一种文体。
这篇文章所论,本非什么大题目,但短短二百多字,以刀劈斧削之行文、气势凌厉之笔锋,阐明观点,直抒己见,其立论之坚实,几不容人撼其半分。读此文,则觉呵成一气,至尾意犹难平,叹其收束何以匆匆!然掩卷思之,直觉其言其文若增添一字,便成蛇足。全文惜墨如金,能于寥寥之笔中有理有据、言简意赅地点透问题实质,将柳子沉郁之心和盘托出,殊属不易。
刘禹锡在《河东先生集》的序文中说:“天下文人争执所长,与时而奋,粲然如繁星满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河东柳子厚,斯人望而敬者欤!”这段评论,千年以降,实不过分。然而柳宗元何以获得天下文士“望而敬”的地位呢?根本在于他的不与势利之徒苟苟然、戚戚然的冰清之心,以及无愧于顶天立地男儿汉的凛凛风骨。“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与韩愈论史官书》) 这种为贯彻自己所奉之“道”而百死犹不悔的精神,确实“芒寒色正”,令一般文人汗颜。
道,在柳宗元的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中焉可师,耻焉可友”,凡立言立行与“道”相符的人,方可以为师; 而以利为耻的人,方可以为友。《师友箴并序》正是柳宗元阐发其“大中之道”的文章风范在一个具体问题上的体现。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首句开门见山,不枝不蔓,金石落地般地提出师与道、友与道的关系。同时,将犀利的笔触直指中唐世风。当时,“时议者率以拱默保位者为明智,以柔顺安身者为贤能,以直言危行者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为凝滞。故朝寡敢言之士,廷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浸以成习。” (白居易《策林·使百职修皇纲振》) 柳宗元对此是痛心疾首的,他感叹中唐世风日下,以道取师取友之习荡然无存。然而不止于此,他更深一层的感叹是哀己之道不得行于天下,所以,在提出师与道、友与道的关系之后,他深入一层,在“箴”中明确提出了道有不同的观点:“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号称“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善持道以教人的孔子不会再生,而以不尚私利、尊友荐贤著称于世的鲍叔牙也已然作古,这种为师为友的典范今世是难以再现了。但即使二人再生,恐怕我的“道”与他们的“道”也不一样。“吾欲从师,可从者谁?”这一问语是深沉的。柳宗元对当时学者陆淳推崇服膺之至,对陆淳“以生人为主”的“大中之道”早就以心许之,并执弟子礼师事陆淳,然而陆淳旋即病故,“不克卒业。”(《答元饶州论春秋书》) 可师者溘然长逝,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令“大中之道”行于天下的理想破灭。柳宗元的心情是悲愤的。悲愤中流动着希望,他赞赏韩愈“抗颜为人师”的行动,但令韩愈的正统儒家之道师传于天下,又很不甘心,故此文在强调师道的同时,也暗指了师什么“道”的问题。
“吾欲取友,可取者谁?”另一句问语,同样深沉而悲愤。永贞革新骤起,柳宗元名声大震,一时皆艳慕与之交,可谓高朋满座,宾客踵门。然而好景不长,革新失败,被贬永州,政敌恨犹未解,诬之以谋逆大罪,必欲置柳宗元于死地,当此之时。“交游解散,羞与为戚; 生平向慕,毁书灭迹。”(《答问》) 更有“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与肖翰林俛书》) 这种感受该是何等深刻! 人心势利,世态炎凉,道之不行,友之不常,这一历史上堪称不正常的正常现象,柳宗元终得以身心尽尝其中况味,同时,也就迫使他对历史相类现象逐一进行反省性的考察。历史上与柳宗元命运相似之人俯拾即是: 李斯友于韩非,并荐韩非于秦王,然而韩非入狱,李斯囿于私利,不但没有鼎力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促秦王以诛韩非;司马迁因李陵案入狱,“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诸如此类的历史悲剧,平素读之,或许一洒同情之泪;而当自己成为悲剧中人时,同情之泪便为血的沉思所替代。在《师友箴并序》中,柳宗元并没有举出任何一件历史事件以为例证,而所有的悲剧人物尽聚于胸腔,经过痛苦的沉淀,终于结晶为一个愤愤然而又冷冷然的结论:“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如果能坚持中道的,即使是佣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和朋友;背弃了中道的,就是公侯将相,也要离开他们。内要考察于历史,外要考察于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戒不要疏忽。
这篇文章分为序与箴两部分。首段针对中唐人际关系紧张,人心惕怵,唯求保身的现象,指出中道日渐离弃的社会现实。次段点明从师交友的必要性及迫于世风,师无可从而友无可交的可悲状况。结尾做出潜心于道,慎择师友的结论。全文在结构上安排有序,层层深入;用语则如截铁斩钉,不容置疑,其中采用问句,加强了感情色彩和撼人的力量。文章纯如韩愈所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雄深处,是思想内容上的深刻透辟;雅健处,则是语言文风的简洁有力。以这种宛如重峦叠嶂、挺立峭拔的文势,点明从师交友是重于“道”还是重于“利”的问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苏辙《巫山赋》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韩愈《师说》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