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洵》原文|注释|赏析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世称“苏文公”,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及谥法三卷。《宋史》四百四十三卷《文苑》五有传。
史载苏洵少年不学,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 38岁时,举进士及茂才异等,皆不第。于是回家“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闭门苦读,坚持七、八年之久。而后,学业大进,援笔为文,顷刻而就。嘉祐元年(1056),苏洵携其子苏轼、苏辙一并进京,晋谒枢密韩琦,翰林学士欧阳修及著名诗人梅尧臣等。其文章《权书》、《几策》、《衡论》等倍受欧阳修等人的赏识。于是,向朝庭推荐。由此,苏洵文名大振,其文章一时被文人学士争相传诵。嘉祐三年(1058),仁宗召他应试舍人院,他托病不应召。嘉祐五年(1060),朝庭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任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县)主簿。其间,与陈州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县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论辩文,书信体散文,记叙文等。其文章风格纵横捭阖、雄奇凌厉。
苏洵的论辩文是其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与宋代文人执政,科举考试偏重策论有关,又与宋人明道政用的文学主张有关。《权书》、《衡论》等篇,广论古今形势,纵谈治国用兵之道,以古鉴今,切中时弊。苏洵曾说过,他作文“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软弱的王朝,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局面已形成,为此,苏洵以激愤的心情写下了借古讽今的《六国论》。苏轼、苏辙也写过《六国论》,因立论角度不同,风格各异。苏洵这篇尤为著名。文中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抨击北宋王朝屈辱求和、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告诫宋朝统治者不可走六国“以地事秦”,“抱薪救火”自取灭亡的老路。《权书》 中的《谏论》则论述了谏诤问题。上篇着重论述了臣下如何进谏的方式方法。指出“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主张讽谏、直谏各有其用,不可偏废。对战国纵横家要一分为二,取其法而舍其心,达到谏诤效果,显示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独到见解。下篇着重论述了君主如何纳谏的问题。指出“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主张建立健全的刑罚、赏赐制度,以此广开言路以利进谏。在另一篇《广士》中,作者针对北宋吏治腐败,用人不当的弊端,提出了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拔人材的观点。苏询的论文深受《孟子》,《战国策》 的影响,语言老辣犀利,结构缜密严谨,笔力雄健遒劲,气势开阔奔放,深得战国纵横家的旨趣。欧阳修曾称赞他“雄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薄苏君墓志铭》)。曾巩称他的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辞》)。
苏洵的书信体散文名篇有《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上田枢密书》、《上韩枢密书》、《上韩昭文论山陵书》、《上余青州书》等。虽以议论见长,却呈现另一种风格。以干谒文字而论,《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欧阳修引荐的愿望。文中作者叙述了对贤人君子的慕望之切,高度评价了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剀切公允地品评了孟子、韩愈、李翱、陆贽等人的文章风格,并叙述了自己十几年来潜心为学的经历。文笔婉曲纾徐、迭宕起伏、且深挚恳切,被茅坤誉为“老苏先生第一书”。
苏洵的记体散文也不乏佳作,如《木假山记》、《张益州画像记》等。《木假山记》作者咏物抒怀,借三座假山的坎坷遭遇隐喻苏氏父子在世间宦海沉浮中的遭际,并通过赞美木假山表现苏氏父子独立不羁、刚正不阿的傲岸风骨。文章起伏开合,文字严急峻整,寓意立说,旨趣深远。《张益州画像记》则通过记叙张方平奉朝庭之命安抚益州百姓的经过,歌颂了张方平宽政爱民的功德。“其文劲悍浑深,有西汉人笔力,诗衍文义,有干有华”(《三苏文选》卷之四宗臣语)。
苏洵的说体文以《仲兄字文甫说》和《名二子说》著名。其中《仲兄字文甫说》是一篇重要的文论。作者从其仲兄易字“文甫”谈起,借题发挥,以风水相激而自然成文为喻,阐述了自己崇尚自然天成,反对修饰雕琢的创作主张。文章铺陈排比、辞意波澜;比喻形象、状物生动,颇具汉赋风采。
总之,苏洵文章如其自我评论: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投之所向,无不如意。”(《上田枢密书》)
上一篇:苏洵《苏氏族谱引》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苏轼》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