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原文|注释|赏析
韩愈
右。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所征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桑,庶得少有存立。
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无任恳款惭惧之至,谨录奏闻。谨奏。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调任御史台做监察御史。这是个八品小官,却掌管考察百官、巡查地方行政之职,有干政的机会。他很快便积极参与政治,以求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一年,长安周围的好几个县发生了旱灾。春夏无雨,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但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长官京兆尹李实,却为了讨好唐德宗,一味压下谄上,封锁消息。每当皇帝问及,他总是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征税如初,而且不遗余力镇压平民百姓,“勇于杀害,民吏不聊生”(《顺宗实录》卷一)。天灾加上人祸,人民生活困苦万状。韩愈毅然向德宗递交了这份奏状,说明事实真相,请求朝廷减免赋税,使百姓能勉强保住性命。德宗是个专意聚敛的皇帝,韩愈的奏状,直接触及的是“幸臣”京兆尹李实,间接触犯的便是唐德宗。当年十一月,韩愈就被贬至荒蛮的南方去做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状文开始,首先列举了夏秋以来京畿(京城及附近地区)一带受灾的具体情况。说明朝廷爱民如子,本应按例蠲免(蠲同捐,免除)许多苛捐杂税。但是百姓生活依然困难,以至听说有抛弃孩子,赶走老婆,以求吃上一口饭的。有的拆掉住屋,砍伐树木,卖些砖瓦木料,拿来交税。路上到处是挨冻受饿的人,死了就倒在沟壑里,也没人掩埋,有钱能交租税的,都已经交过了;没钱的人,就是向他追索,也仍然交不出。这些情况,都是群臣没人敢向上反映的;也是皇帝所不了解的。以上为第一段,叙述灾情的实况。
接着,韩愈向皇帝建议,免除百姓当年的租税。他先捧皇帝说,陛下从来爱惜顾念百姓,好象对待初生的婴儿。甚至有人犯了死罪,都给以宽大处理;何况这些无辜的老百姓,怎能知道他们受苦而不去抢救?京师是首都,是国家的中心和根本,对京师的百姓,更应加倍爱护。现已连降瑞雪,明年定有好收成,如果催逼太急,则得到的少而人民受伤;如果暂时放宽,事情不会过去,得利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皇帝特别下个命令给京兆府,把今年尚在百姓名下还没收上来的赋税,一起停收,等到来年蚕丝上市和收割麦子的时候再说,使得老百姓可以勉强活下去。
最后一段是表明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愚鲁无知,只是受了国家的恩惠,希望有所报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已。
韩愈从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德宗提出了十分温和的劝告和建议,不料仍然触怒了李实和德宗,很快就遭到贬谪的厄运,两年多以后才回到长安。
这篇奏状,写得平实允正,有理有据,如实揭露了人民无以为生的惨状,也向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文字浅显明白,不加修饰,全用白描,却自有一种沉着朴质、真率诚恳的气度。清人方东树说,韩愈的诗中,“有一种真率朴直白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又说:“皆是文体白道,但序事而一往情切,愈朴愈真,耐人吟讽。”(《仪卫轩诗集》卷八)实则韩愈的文章,例如此篇,也正是这样。韩愈散文,不乏穷极生色、奇丽恣肆、精心结撰的名篇,但也确有如本篇这样朴实真挚、纯以事实动人的白描之作。韩愈自己也说,作文章不论难易,只要求其是、慎其实。这篇奏状正是贯彻了韩愈自己为文主张的典范。
前人说,韩愈的文学根柢于六经,“无一字无来处”。但韩愈并不拘泥古典,这篇文章里就援用了当时习用的口语,如“拆屋”“伐树”“在百姓腹内”等,虽用俚语,却使人读来倍感亲切。朱熹说:腹内,犹言“名下”也。文字通俗,明白晓畅,自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也是这篇文章的优点之一。
上一篇: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苏洵《御将》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