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淳熙五年 (1178年)正月,宋孝宗念务观在外日久,趣召东归。诗人二月离开成都,顺江东下。这首诗写于六月东归路经九江时。东林寺,东晋时建,是我国古代著名寺院之一,“庐山佛教阐化之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麓。陆游自乾道六年 (1170年) 入蜀,路过九江时,曾游历庐山,并住宿在东林寺,至淳熙五年东归,经历九年宦游生活,又来到厚爱的庐山,他感到,这座佛法名山曾经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和道教的洞天福地,不能失去这次重游的机会,于是他又来到东林寺留宿。诗中写他望明月、听钟声,静思自虑,洗心涤尘,不免对游宦生活产生了一种厌倦情绪。
起首两句“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乍一看诗的起势突兀,好似千里归来,有说不尽的心意。事实上,诗人宦游八年,行程万里,真可谓是看尽了江湖千万座山峰。既然已观赏过无数高山大川、奇峰秀水,诗人的心胸当然也容得下茫茫云梦。云梦,古大泽名,芥,芥蒂,本作“蒂芥”,指细小的梗塞物,这里有阻塞、影响的意思。这句是说,云梦虽大,对于一个 “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它岂能梗塞在我心中。言外之意宦海沉浮,人间的恩怨,算不得什么。这首诗以带情韵和形象的议论开始,概括了诗人的行程,表示了自己心胸开阔的旷达情怀。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进一步表现诗人豪放豁达的胸怀。招为邀,戏,嬉戏之意。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面,濒临长江,陆游在公元1170年入蜀时曾宿于西塞山对岸,是夜恰逢八月中秋,月色极佳,诗人曾在《入蜀记》 中记述道:“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如今,诗人留宿在东林寺,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聆听寺里悠扬的钟声,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自然会想起那次中秋赏月的美好往事。在这禅林清幽的境界里,诗人步入了禅境,明月、钟声能使人精神上纯净愉悦、俗尘净洗。然而以佛教的说法,寺院袅袅不绝的钟声可以发人深省,洗心修身,诗人是否要深省呢?这儿写得洒脱而含蓄,只写出深夜寺院的清幽、空寂、肃穆,却反映了诗人在幽隐的山水和远离尘世的佛寺合一的灵光里,静思自虑心神恬悦,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慰籍。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远客”是诗人自谓。想不到,我这个远方客人今天还会旧地重游,而且老僧还曾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在这看似浅近的语句中,却可见到诗人有对仕途的厌倦,委心任运的思想,在寻求精神解脱。
这种心情是在诗的尾联“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中透露出来的。“虚窗”指敞窗,夜里我敞窗入睡,而且已熟睡,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醒的呢?原来是远处村野传来的水碓夜舂声。这儿“虚窗熟睡”是点明题旨,野外水碓夜舂的田园生活是别出新意的结句,它把诗人沉寂的心又带进一个新的境界,即旷达洒脱,纯任自然的禅境。
全诗紧扣一个“禅”字,写了诗人游宿禅林、步入禅境、交往禅师、寻求禅理。方东树说: “通首情景交融,收有奇气。”诗人以淡远、雅健、清新的笔触将禅悦、禅理融于灵山秀水、月下闻钟、野碓自舂的描写之中。诗的意境高旷超脱,姚鼐评为“最似东坡”。
上一篇:禅诗《六月十七日昼寝》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冰雪庵为衡岳北山上人赋》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