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
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这一时期,诗人仕途顺利。嘉祐二年其知贡举,三年又曾代包拯知开封府,五年所修《唐书》 (《新唐书》) 成,颇为得意。诗题中之 “沙溪”,在今福建省中部,为闽江之南源。“宝锡院”,一本作 “宝绩院”。所谓“寄题”,即诗人并没有亲到寺院,而是从异地写诗题赠。
开头两句“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由赞美家乡起笔。诗人没有亲临寺院,也就缺乏对寺院风貌的真切感受,而要作诗题赠,这就很难写出特色。起首两句先写对故乡的怀念。“江西”泛指江南广大地区。因诗人是吉水(今属江西) 人,而寺院位于福建中部,二地相距不远,诗人便选择了这一最佳切入点,一下子就缩短了诗人与寺院间的距离,使人读来有一种亲切感。诗人虽然背井离乡,在外做官,但对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十分眷恋,并时常向人夸耀,引以为荣。接下六句,分三个层次描述了故乡的美好,亦是沙溪宝锡院所处环境的美好。这正是诗人构思之精细独到处。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二句,写大自然的秋景,这是第一层。“换”,一作“染”。郁郁葱葱的山林,秋霜染红了枫叶,清澈洁白的溪水,随风飘动的金色稻花,红绿相间,银流金飘,色彩绚丽,动静结合,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秋色图啊!
五、六句,“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由赞美恬静优美的溪山秀色转入描述农村生活的朴实真挚。自己酿的酒,自己养的鸡,拿出来款待客人,完全是田家所特有的风味。客人已经醉了,仍然要挽留,表现了真率的心情和诚挚的情谊。自己动手种植苎麻,自己动手织成布匹,这种勤劳朴实的农户人家,到处可见,表现了单纯朴实的农家生活,这是第二层。中间这四句诗,总体风貌是平淡的,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每句诗都没有费力锤炼之痕迹,另一方面每句诗都并不显得单薄。这四句诗,把恬静秀美的溪山风光和单纯朴实的农家生活、真挚亲切的人情味融成一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最后两句,“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转为写僧人。“无生乐”,指佛家对生死的认识。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应争取涅槃解脱。一般人把涅槃当作死,其实是一种误解。佛教认为人从无始以来,处在不断地轮回业报之中。死后仍需投胎,再生为人,再受痛苦。因此,死并非解脱。只有死后不再投胎,永远不生在这个世界上,才是真正的解脱。因此,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也就是 “无生”,认为这才是最大的快乐。“坐结跏”,指佛者诵经时的坐法。佛者诵经时,交叉左右足背加于左右胶上,谓之全跏坐,亦称“结跏趺坐”。亦可加左或右之一足于左或右之一胶,谓之半跏坐。另全跏坐又有降魔坐和吉祥坐两种。七、八两句,写山野之僧人能够悟透人之生死,不去追求俗世的各种享受,终日参禅诵经。这两句诗,既是照应前四句所造之景,溪山秀美之处乃佛家理想的清净地方; 又是前四句的反跌,溪山秀美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打动佛者的虔诚心,自甘整日念佛诵经。此时之山光溪影、林青枫红,却使僧人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本篇具有极浓厚的诗意。诗人未到寺院,就很难写出寺院的特点,而诗人另辟蹊径,在赞颂寺院、僧人的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角度新,构思巧,为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
上一篇:禅诗《寄题庐山二林寺》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寄黄龙清老三首》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