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为騃童, 直至作衰翁。
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
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
此诗作于作者分司东都之时。“如上人”,即东都圣善寺钵塔院故长老如满 (见《圣善寺白氏文集记》),是白居易的师傅。这首诗是阐明自己对“妄缘”的认识。佛教认为一切皆空,心著尘境、身有所营,皆是妄。“缘”即因缘。“妄缘”与真如相对。
“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这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诗人此时已60多岁了,从儿童到老翁,这一辈子用一个字可以概括之,就是“忙”。何以这一辈子都陷在 “忙”这个劳心伤形的烦恼之中呢?那是因为有“好”。有“好”则“有营”,且这个“好”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变化,永无满足,于是一辈子也就营营无已。而“好”即是妄念,未能息心于尘世的名利情欲。“好”是言心,“忙”是言形,心在迷妄之中,形安能不劳苦!“弄沙成佛塔”是儿时所好所忙。《法华经》有云:“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锵玉谒王宫”是成人时所好所忙。《礼玉藻》 曰: “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可见其成年以后所好的是官职,而所忙的是王事。这些都是诗人一生孜孜所好与兢兢所求的。而现在诗人认为这都是儿戏,是对自己忙碌生涯的否定。这种认识的基础是“须臾即色空”。“色空”,即世界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是刹那变化的,其本质是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者从自己一生宦海沉浮的经历中,深深感受到人生如梦,须臾幻灭。作者在《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中说:“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也表达了同样的如梦初醒般的认识。
在认识到须臾即色空之后,是不是就算大彻大悟从而超脱“妄缘”呢?作者于是作进一步的阐明。“有营”乃是贪,是众生获得佛性的烦恼障之一。“了义”,佛教用语,指正确理解阐明佛教的教义。《大宝积经》有云:“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有营”则未息心,故曰“非了义”。“无著”是指不执着尘染。刘长卿有诗曰: “群动心有营,孤云本无著。” 可见 “无著” 与 “有营”是相对的。能做到“无著”,才算是真正达到真如佛性,故云“是真宗”,即所谓 “得道即无著” (白居易 《送文畅上人东游》)。这两句都是强调一个 “空”字,如果说它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那么 “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就是诗人独到心会,是一种更深一步的感悟。一般都认为,既落 “妄缘”,心牵尘网,就应该用“勤修道”来解除诸烦恼从而得到解脱,但诗人说,“勤修道” 亦未必能超脱“妄缘”。何者?诸君请看,“勤”字,见出一种努力,于心仍是“有营”,仍是忙,属 “非了义”,因而其实仍在 “妄缘”之中,能悟彻此中奥妙,方为得佛之三昧。
这首诗的感悟“妄缘”有两层意思:认识到“色空”,是感悟的第一层; 认为 “勤修道”未必能解脱,这是第二层。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超脱 “妄缘”而进入涅槃境界呢? 诗人没有明说,而题中已有暗示,那就是继续 “悟”。
上一篇:禅诗《惜字庵题赠悟源老衲并序》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戏赠灵澈上人》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