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芳菲路,依山雪一湖。
鲛珠鸣石砾,鸾尾走菰蒲。
乳水烹茶净,深潭照影无。
余生何所愿,泛泛此中凫。
这首诗中的 “百泉”,当指河南辉县西北7里苏门山的百泉。苏门山,也就是孙登长啸的地方。据 《晋书·阮籍传》记载: 阮籍在苏门山遇到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阮籍长啸而退。走到半岭,听到有像鸾凤般的声音响于山谷,原来是孙登在啸。苏门啸,后来就用为狂态傲世的典故。宋代邵雍、元代姚枢都曾隐居于苏门百泉。小修一生喜欢游览名山大川,“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几半天下。”因而记游之作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了较大比重。他游百泉,共写了三首诗,此为其一。但这首小诗,写苏门百泉,并不曾涉及有关故事,只最后两句流露隐居思想,似有追慕前人之意。
“五里芳菲路,依山雪一湖。”“芳菲”二字,点出时令是在芳草鲜美、山花烂漫的春季。沿着芳菲之路迤逦而行,一边嗅着花草的香气,一边左右观望,人的心情想必也是愉快的。大约走了5里路,就在山的那边看到了一个湖,百泉到了。百泉又名百河,因泉通百道而得名,故这里的景致,范围可能较广,不止局限于一泉一点,诗中反映的就有湖、有潭、有石滩和蒲丛。这二句写湖而状一 “雪”字,可见湖水银亮素净,同时这种景象也可能与泉涌激起的水花有关。“雪”字还写出了由视觉变换而引起的心理感受。作者的视线长时在红花绿草中逗留,这时猛见到白茫茫的湖水,恍若看到满湖冰雪一般,由艳丽到素净,心情也难免要随之一变。我们不妨猜测,作者这时的心情,已由路上的喧腾浓烈一转而为澄净淡远,造成这种转变的触媒就是 “雪”湖。经过了“雪”湖的“洗礼”,游人便由此进入了迥异于外界的别一个天地。“鲛珠鸣石砾,鸾尾走菰蒲。”“鲛”,传说古时住在南海里的神人。“鸾”,指凤凰之类的神鸟,此处代指一般的水鸟。这两句的本义是说,泉水在石砾间滴答作响,四周长满茂密的茭白和香蒲的沼泽陂地里,有野鸟在穿行,但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只依稀辨得它们晃动着的美丽的长长的尾巴。这是对景物的实写,景物本身,并无特别动人之处,但作者以 “鲛珠”喻水滴,再配以那一片有“蒹葭苍苍”风韵的“菰蒲”,就给这个地方添得了一份神灵仙气。不能不说作者是有意要造成这种效果,从而使结尾的句意有较强的依托。颈联二句,一言水之纯净,一言潭之高深,辅以 “烹茶”、“照影”等动作,也活画出游人在此间品茗嬉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象。“烹茶”之举在这里可能只是虚写,为作者喜于泉水之清澈的想象之词,是由视觉到味觉的通感。尾联句意貌似直承上联而来:因爱水之清澈幽深,而宁愿化身为一只野鸭子,在其间自由自在地度完余生。实际上,“此中凫”的大背景是指作者走完 “五里芳菲路”后眼前整个苏门百泉的全景,即包括 “雪湖”、“鲛珠”、“石砾”、“鸾尾”、“菰蒲”等等情景。作者由此发生感慨,最后归依到“水”,关照题意,借水中之凫,表达了对脱弃尘俗、亲近自然、追求自由无拘束生活的欣慕和向往。“泛泛此中凫”,语出屈原《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
伯修在《小修诗叙》中评论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实际上小修诗不如文,他的游记小品远胜记游诗。这首诗虽具一定的意境和真情实感,但无论写景抒情、用词造句,都有欠新颖。
上一篇:禅诗《游湖上昭庆寺》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游西峰寺》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