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冬,苏轼开始了他倅杭(杭州通判)三年的生活。本诗是他抵杭三日,访孤山的两个诗僧惠勤、惠思而作。关于此诗的写作,苏轼在《六一泉铭·叙》中曾回忆说:“予昔通守钱塘,见公 (欧阳修) 于汝阴而南。公曰: ‘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闲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可知其大致背景。腊日,即旧时腊祭之日。熙宁四年的腊日是十二月二十四日。
苏轼曾有名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说西湖山水,无论晴光雨色、淡妆浓抹,都堪称绝代。本诗的起首两句: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则为我们描绘了冬日雪前的西湖美景:雪云笼罩在空中,倒映入湖水;远处的楼台呀、山林呀,都变得时隐时现、忽有忽无、欲明又灭、迷离恍惚了。如果说,这两句诗是 “诗中有画”的话,这是一幅写意画,是 《西湖欲雪远瞰图》; 如果说,这幅画卷是“画中有诗”的话,它是一首意境朦胧的诗,意味隽永,耐人回味。
前两句,是诗人刚刚出发时远望之景,接下来的两句,则是诗人抵近西湖的近接之景; 前两句突出了朦胧、迷离的感受,次两句则极写山之清、林之静:“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水清”句使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境界,“林深”句则使人进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的禅境。前句是以清写清,是正衬; 后句则是以“鸟相呼”写“林深无人”,是以声写寂、以动写静,是反衬。同时“鸟相呼”句也暗示了诗人从官场走出的欢欣愉悦心情,与后文“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的惆怅失落之感,恰成呼应对比。
前两句的朦胧也好,后两句的清静也好,都不是纯自然的客观描写,而是诗人主观心绪的审美观照。苏轼此次倅杭,是因在京师被排挤而自请外放的。“眼看时事力难任”(《初到杭州》)和“惟有人生飘若浮” (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 的无奈与惆怅,使诗人寄情山水,访道参禅,意欲借助佛室方丈之地和大自然的灵山佳水,慰平那痛苦的内心 本诗 “游孤山”、“访僧”正是这种意绪的典型体现。“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此两句,一方面点出 “腊日访僧”之题,一方面对苏轼前期的禅悦生活给予了哲理性概括,它包容了访道、游山与“自娱”三位一体的人生观念。由此,再来体会前四句的朦胧、清静之境,就不难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宝刹灵光,朦胧隐约,与佛境禅心、清洁空静,正是诗人“名寻道人实自娱”的主观意绪与西湖山水融为一体的展示。
也正因为如此, 诗人以下才用 “道”、“山”两字为眼线, 贯穿呼应: 先以“道人之居在何许”的设问接应上句的“道人”,再以 “孤山孤绝”暗续上句 “宝云山前”之 “山”字,同时,用两个“孤”字为句内重叠,实出点醒题目中的“孤山”二字;最后,以“道人有道山不孤”总括四句,“道”、“山”合一。此四句辗转承接,一气呵成,有重叠复沓之美,珠圆玉润之妙。
前句的“宝云山前路盘纡”,已将读者的视野引入山前的盘纡之路,“曲径通幽处”,自然是该“禅房花木深”了。“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正是访僧景况的概括。“纸窗”、“竹屋”、“褐”、“团蒲”,与金堂玉屋相比,当是简陋不堪的,但是一种脱俗超凡的氛围却正由此而生,使诗人内心感受到温馨和愉悦,以至留连不舍。“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哺”,“哺”(bu),指黄昏时刻,这两句承上,正透露出诗人与僧人闲谈,乐而忘返而又不得不返的心境。归路的描写极妙,“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刚才所在的灵光宝刹,又绰约于云木的纱幕之中了,只有野鹘(hu)(一种凶猛的鸟)在佛塔浮图上空盘旋,这里有无限的韵味,可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处”,在分明处写出迷离恍惚,于朦胧处透出淡淡哀伤。与来路相呼应,并使前景的意蕴得到深化。
结处四句,诗人写自己回家后的感受和急笔作诗的情景。“梦蘧蘧”(qu)是用典,《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蘧蘧,梦醒后惊动之态,苏轼用此典,表现了对访僧的深深依恋及回来后的怅然若失之态。结句“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为千古名句,它揭示了文学创作捕捉灵感如火急追捕逃犯一样,胸中的意象、灵感一旦失去,就难再摹写的规律。“清景”二字,与“自娱”合一,起到笼盖全篇的作用。汪师韩说苏轼此诗“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 (《苏诗选评笺释》),可说彻悟。
上一篇:聚法师将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余为留信宿
下一篇:禅诗《山行十日雨沾衣》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