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移竺国,秀色发棱层。
清极不知夏,虚中欲悟僧。
树幽岚气重,泉落乳花凝。
犹忆烹茶处,闲来语葛藤。
飞来峰在浙江杭州西湖西北隅,海拔209米,向有“武林第一峰”之称。相传东晋咸和年间 (326—334年) 印度高僧慧理抵杭州,一见此山与众不同的突兀气势就惊羡不已:“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于是称之为飞来峰,又叫灵鹫峰。竺国:“中天竺国”的省称。它是古印度的一部分,亦泛称古印度。诗人首句用典,自然圆融,一如己出。以虚拟的设问,造成悬念,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随着诗人的目光指向而引入实景——“秀色发棱层”。棱层,山势高峻的样子,一般写成“峻嶒”。这两句,“移”字紧扣诗题“飞来”,形象地描摩了山岭飞动之势与空灵之性;“发”字则从秀丽景色的具象入手,准确地表现了山岭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若从更深一层去发掘,本诗首联之旨,乃是在赞美大自然那不可思议的造化神功。诗人之所以对飞来峰情有独钟,正可由此觅其端绪。
颔联极富禅趣。“清”谓清净。既指入山去暑,处于清幽宜人的环境;又指自己脱却红尘,远离恶行,不受烦恼垢染的清净心境,有双关意。“虚中”,佛门语,《黄庭内景经》云:“六神合集虚中宴。”注:“六甲六丁六府等诸神俱在身中,则宴然而安乐。”作者想体验一下佛法禅理的境界,所以说“欲悟僧”。这一联的两句说,如此清凉世界,实为炎夏罕遘,山人如至仙境,真想远离一切光影,专心悟禅,获得通融自在的体会,见性成佛。
颈联侧重于描写客观景物。“岚气”谓山林里的雾气,清晨或薄暮时更为浓重,这是由于飞来峰一带林茂草丰,植被蕴含大量水份,形成潮湿小气候所致。灵隐寺前有冷泉,飞来峰山麓多溶洞。溶洞内,岩顶上滴下的泉水含有石灰岩溶液成份,色呈乳白,故有一溶洞得名“玉乳洞”。我们虽不能断定诗人汲引的究竟是冷泉水还是玉乳液,但我们不难想象,他曾饶有兴致地细心观察泉水是怎样一滴一滴自空而降,入池铿然有声,接着池水里就有乳白色的泡沫陆续浮上来,汇聚在一起,宛如凝脂一般。当然,用滚烫的泉水沏茶,茶叶沉降,泡沫浮升,形成白色的水花,也未尝不可称之为“乳花”。可见,此联的意象十分丰富。
尾联“烹茶”、“葛”、“藤”,皆为古典今用。唐代长庆(821—824)年间,四川名僧韬光在灵隐山西北的巢枸坞建“韬光”寺院定居,杭州刺史白居易常来造访,一起吟诗品茶。一天,白氏赠诗邀请韬光进城:“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请师来伴食,斋罢一瓯茶。”韬光不想下山,答诗婉言拒之,白居易只好上山来找韬光。林景熙是南宋遗民,拒不仕元,与同道好友王脩竹、郑朴翁、胡天放等人,每逢岁末则相聚,往来于吴越之间。数人以葛粉为饭,采藤花作蔬,烹茶品茗,恍如化外之人。此联曰“犹忆”,知好友相聚,围炉煮茶,为时已久;又称“闲来”,称“语”,想必人数不少,交游甚厚。白居易赋诗,意在邀韬光下山;林景熙此联,暗采白诗之词语而反用其意,紧承前文“欲悟僧”,抒写自己入山出世,纵游方外的淡泊恬静心情。此联引事用典,天然浑成,全无剪裁痕迹,颇具抑扬顿挫之致。不仅手法高妙,而且由此也可略窥诗人学识之丰赡。
这首五律,从结构上看,各联之间关系密切,由远及近的空间轨迹极为分明。首联写诗人远望飞来峰,颔联谈初入山时之感受,颈联述眼下所见所闻,尾联用典作结。前三联步步紧逼,自远而近;末一联翻出新意。全诗禅趣盎然,不落俗套,立意清妙高远,遣词简炼精切。它跳出了遗民诗往往凄恻哀怨于国亡家破、生离死别的窠臼,体现出诗人通脱自在、从心所欲的禅悟心境,是一首富有特色的优秀诗篇。
上一篇:禅诗《题麦积山天堂》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饭覆釜山僧》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