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岫悬金刹,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
宋之问曾两次被贬岭南(泷州、钦州),这首诗是当时路过石门清远峡山寺时写的。
“香岫悬金刹,飞泉界石门”。“岫”,山,山洞。“刹”,寺庙。“石门”,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区,澧水边上。上句主要描绘古寺的奇险风姿。一个 “悬”字,把那峰巅峭壁之上,翼然峭立的古刹雄姿,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下句的“飞”和 “界”也用得格外精彩,泉从高空泻下,作者形容它如白练一样翩翩飞动,这就把瀑布那种悬空的气势、那种飘逸的神态勾勒了出来。而“界”的妙处在于,武陵山区气候温润,森林茂密,绿荫浓浓,整个大山像一幕绿色屏风,而那条白色瀑布从空中飞来,天然地把屏风断为两截,凭空给绿色屏幕划出一条白色界线来。这一联以动写静,以字传神,有气魄,有神韵,又贴切工丽。可见宋之问的山水景物描写,承袭了山水名家谢灵运的遗风,对景物的刻划精雕细琢,锻字炼句,以求全美。
“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这一联极写空山深夜的寂静,不少佛教僧人喜欢在荒郊野外的寂静之所进行修炼,以便泯灭一切尘思凡想,使心灵达到那种无念寂灭的禅那状态,从而体会到佛性。你看,山是空的,人是静的,夜是死寂一般,没有一点尘世的喧闹,此时佛已悄悄地爬上了你的心头。所以下联有 “说法初闻鸟”,在这死寂之中,忽然隐隐约约传来了鸟鸣,这不正是佛说法的声音吗?《阿弥陀经》云:“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作者不仅告诉我们深夜空山禅师悟到了佛性,而且更进一步描绘了他们参禅入悟的手段和方式:“看心欲定猿。”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方式(宋之问的时代正是北宗禅的极盛时期),他们认为人心如那活泼好动的猿猴,总是贪恋外物,不能入静,因此必须“看心”,必须把心猿看住,不使它乱动,从而进入寂静的、万念俱灭的、忘我的无意识入定状态,不使心灵有染,只有处于这种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入定状态,才能得到心灵解脱的悟境。可见中间四句是紧扣禅意来写的,而不是单纯写景,显得情理交融,意蕴深厚。
尾联“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这里“寥寥”形容古刹的高远偏僻,远离尘世,这和首句 “香岫悬金刹”遥遥相对,互相映衬。“寥寥隔尘市”是描写禅师们两耳不闻堂外事,一心只顾修己身的出世生活。看到此情此景,宋之问自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遭遇,家世贫寒,自己却一心想往上爬; 生活困顿,自己却一心想着荣华富贵,结果屡次遭贬。两相一比,山寺里的生活确实像武陵桃花源一样清净美好啊。可是,由于物质上的贪欲,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终生也未能超脱尘世,走入桃花源,最终被“赐死”,结束了自己可悲可叹的一生。
通观全诗,写景传神生动,情理交融,虽然未能阐述什么禅门至理,但从佛门外人旁观立场出发,写得亦饶有情趣。
上一篇:禅诗《宿建兴寺》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宿澄泉兰若》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