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
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
在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
“太白山”又名太乙、终南,在今陕西省眉县城南20公里,为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山势高峻,山顶海拔3767米,是关中最高峰。景色秀丽,文人墨客游之留连忘返,往往诗兴大发,高士逸人甚或结庐其中,日夕晤对。本诗的主人公 “无能禅师”就是在此山地势最高处的山寺中的一位佛教大师。他生活于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李白 《登太白峰》) 的环境中,独与高峰绿树相亲相近,他的精神、他的灵魂逐渐上升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禅定境界之中,这是一种超逸尘俗,精神获得大解脱,智慧豁然彻悟的境界。
描绘这种定境,表现人物在定境中所体验 彻悟到的禅理便是此诗的重点。
诗的颔联 “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写禅师入定之深,说山中寻猎的猎人明目张胆地进入寺庙偷盗,成群的栎社鼠甚至还到禅师身边,在他坐禅的床上嬉戏。这是用外界的干扰来烘托他像止水一般平静的内心世界。颈联“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写入定时间之长,惯于坐禅入定的僧人当然“行稀”。因为“定久”,身上穿的衣服都已积上了一层尘土;因为“行稀”,路上竟长满了杂草。这一联也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审美意象来表现人物的。
到了这里,一个双腿盘坐、眼帘低垂、似笑非笑、身如槁木、镇日长坐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他入定之后的内心到底有些什么呢? 换句话,他在定境中体验到的、感悟出的是什么呢?我们且看诗的末联:“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这里用虚拟句假设了一个人来问法: “有谁来问法”。那么,答案是什么呢?什么是法呢?“林杪过残阳”,一轮落日正慢慢地从林梢滑落。五个字,勾画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作者深得禅宗不落语言、不立文字的宗风三昧,在这里,用一幅图画表述了他所体察的禅悦,而凭读者的悟性去体会、去吟味、去悟解。
这里只写了一人一景,人与景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接点则完全被省略,境界显得很空灵。透过这个空灵朦胧的境界,可以看到人物心理悠远澄彻的总的特点。细观之,这里是说当人进入了定境之中,他已切断了感官与外界的联系,排除了一切外在的干扰,脱开了一切纷杂的意念,这时逻辑的理性思维中止了,但更幽深、更高层的思维却显得异常活跃,他在直觉观照中体验到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浑茫一片,并且在这一片浑茫中顿然悟出佛法。在这时,“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随我用,合我晦明”(虚中语) 宇宙万物都是佛法的流化、佛法的现身。
上一篇:禅诗《宿赞公房》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寄平阳净名院润老》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