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作金徽风作弦,清音不在指端传。
有时弹罢无生曲,露滴松梢鹤未眠。
无弦琴,出典在《宋书·陶潜传》: “潜不解声音,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代诗人多引此典以表现闲适的情怀或高雅的情趣。李白诗中多次用此典,有句云:“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 《赠临洺县令皓弟》) 用无弦琴奏出 “大音希声”的曲调,真有点像现代派的无声音乐。
陶渊明所抚弄的琴,虽无琴弦,却有琴体。而止翁此诗,把月亮作为琴上的金色琴徽(指示音节的标志),把风视为琴弦。琴体在哪里呢?也许就是整个太空吧。但它却又那么虚无缥缈;风作琴弦,也似实而虚。这使我们联想到神秀与慧能写偈争衣钵的故事: 禅宗东土第五祖弘忍禅师将选弟子传衣钵,要众弟子各写一首得法的偈。首席弟子神秀便写了一首开悟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当时在碓房舂米的行者慧能见了,不以为然,在碓房墙壁写了一首示法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到这首偈,认为慧能对佛法的了悟更透彻,便把衣钵传给他。他连夜逃往南方传法,成了禅宗第六祖,也是南宗禅的创始者。
止翁的诗,以月为徽,以风为弦,琴体则虚渺无形,颇得慧能禅悟的真谛。抚弄着这样的琴,其清婉的声音,自然不会是用手指头弹拨而出的。琴声到底来自哪里?也许是清风拂过松林激起的微涛,也许是清风鼓动万窍而激响的地籁,也许是来自天宇的天籁……总之,是诗人以虚净之心去感知的“玄音”。正如慧远所说: “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察夫玄音之扣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 (《念佛三昧诗集序》)
在此刻的诗人耳中,这虚渺无形的巨琴正弹奏着一支“无生曲”。“无生”是佛门术语,指涅槃之后所处的无生无灭的空寂境界。佛家认为“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最胜王经》)佛之法身无生无灭,因而叫 “无生身”。这里的 “无生曲”,正是使人沉浸于无生无灭境界的乐曲。一曲弹罢,诗人恍然又回到所处的现实世界中来,感觉到松针梢头沥然下坠的露珠,松枝间栖息的仙鹤,似乎也在聆听无生之曲,未曾入睡。
此诗攫取月亮、清风、松、鹤以及自然界万籁之声等意象,创造了浩茫静谧的意境,想象奇特,心境交融,富有爽心悦目、闲谈自然的禅趣。诗中反映的行云流水、任运自然的心态正是禅宗的本色。
上一篇:禅诗《掩关》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春日》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