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爱山水, 下马虎溪时。
已到终嫌晚, 重游预作期。
寺寒三伏雨, 松偃数朝枝。
翻译如曾见, 白莲开满池。
“东林寺”,晋代江州刺史桓伊为释慧远所建。时有释慧永先居西林,此在其东,故名东林。由于地处江西名胜庐山,“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石” ( 《高僧传》),风景奇秀,故游人甚众。
“平生爱山水,下马虎溪时。” 中国的士大夫历来喜好留连山水,在山水胜境中可以摆脱尘世的烦恼,可以求得心灵的平静;而禅僧则多在名山胜地筑寺,在大自然中陶冶禅性,在奇山秀水中探求佛学的真谛。在这一点上,士大夫与禅僧不期而遇。于是,喜好山水与游寺谈禅常常结为一体。此诗题为《游东林寺》,而开头一句却是“平生爱山水”,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虎溪”,水名,在庐山下,传说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虎溪距东林寺尚有一段路,至虎溪而下马,表示了一种虔诚: 虽未入寺,却已如践净土。“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想必诗人到寺时天色已经不早,在寺中难以久作逗留,但心下已经预先作好了重游的打算。时值三伏酷热,可是诗人入得寺来竟然感到一阵凉意,原来是下了一场透雨。“寺寒三伏雨”,细细体味起来,写的不仅仅是寺中与外界气温的不同,“寺寒”还与心性有关。《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而只有跳出三界外,保持心性清净,才能摆脱烦恼,脱离火宅。东林寺中庄严肃穆的气氛使人脱去了尘世的俗念,心灵得到净化,不再旁骛纷驰,从而也就不那么强烈地感受到暑热之逼人了。当然,不能否认 “三伏雨” 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 “心静觉寺寒” 的因素,否则,三伏雨不光寺中有,寺外也有,何以唯独“寺寒”?“松偃数朝枝”,自慧远建寺至于晚唐,已经好几个朝代了,400多年的松树枝繁叶茂,经雨淋湿,因此枝叶低垂。这经历过数朝风雨的古松,乃是历史的见证。想当年,慧远等十八高贤结社于寺中,同修净土之法,号白莲社。当时的谢灵运恃才傲物,少所推重,但一见远公,肃然心折,在寺中凿东西两池,植白莲于池中,挖出的土则筑为台,名翻经台。相传谢灵运曾在寺中翻译《涅槃经》。如今,满池中都是盛开的白莲,谢灵运译经的情形也如同在眼前。“白莲”,佛教中常用作净土的代称,慧远创净土宗,故灵运在寺中植白莲。
东林寺中,景物可谓多矣,然而摄入作者眼中的,只有松莲。高洁超逸的古松白莲,使人在观照体验中达到物我一体、身心两忘,尤其是在幽清远寂的寺院氛围中,顿使人尘念全消,神游天国,领悟到佛性的奥秘。难怪诗人由于游寺时间短促而未能尽兴,还念念不忘 “重游预作期” 了。
上一篇:禅诗《清轩》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游北寺竹林》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