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空心已寂,世路任多歧。
到院客长见,闭关人不知。
寺喧听讲绝,厨远送斋迟。
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30华里处。据记载,它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建的第一所寺院。寺内殿阁巍峨,宝塔高标,缘树参天,向来被称为中国佛教的 “释源”和“祖庭”。唐宋时期,寺中的僧侣多达千余名,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寺僧上殿诵经、撞钟击罄,声传数十里之外。许浑这首诗歌选择白马寺内僧人作为题写对象,表现出了不同于深山野趣的另一种禅境。
“禅空心已寂,世路任多歧。”起首两句,既点了题,又点画出了寺内那位从来不出院的僧人秋水澄潭般清澈空明的心境。“不出院僧”,既是足不出院,更是心不出院。尽管尘世间的生活五颜六色、光怪陆离,但在进入禅定状态而止息了杂念的僧人那里,仍然是“任凭风浪起,我心如古井”。因为在他看来,世界本空,外在的东西都只不过是心起妄念所致。这就像《佛说圣法印经》上所说: “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净而得解脱,是名曰 ‘空’。”既然不出院门、不踏世间之路,则世路之多歧自然与他无关。这两句刻画了这位僧人超离尘世一切纷扰,独自修行的情态。
假如说首联二句所描写的还仅仅是一般僧人都应努力追求的共同心境,那么在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中,诗人就十分恰切地刻画出了白马寺中那位不出院僧人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可以想象,素有 “释源”和 “祖庭”之称的白马寺自然不同于其他的深山古刹,此中的僧人当然也不可能像其他大多数退隐山林的僧人那样,独自躲进与世隔绝的深山幽谷、田园荒村去追求恬淡闲适的山野情趣,而必须置身于尘世的喧嚣中,通过禅思玄想来求得一片心灵的净土。所谓“到院客长见”,正生动地说明了这位白马寺僧人必须与各种身份的来客相周旋。
“闭关”,佛教术语,指在一定时期内闭门修持,不理任何俗务,不见任何人。“闭关人不知”一句写这位僧人修行严谨勤奋。时而闭关修持,任何人都不见,外人自然也不知道他的情况了。而“寺喧听讲绝,厨远送斋迟”二句则形象地显示出这位僧人的日常生活。由于游客多,寺内喧嚷嘈杂,这个僧人又在闭关独修,故不去参加寺内举行的法会。闭关的地方比较偏远,所以送斋饭的人常常不能按时送到。的确,要在白马寺这样一种喧嚣的环境中做到 “禅空心已寂”,无疑需要具备禅家所特有的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强大自我净化和超脱功能。
“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尾联两句收束极妙。在这里,诗人笔锋陡转,目光由寺内移至院墙之外。当他面对着那向东西方向无限延伸的洛阳道上往来不绝的世俗人流时,内心也许会萌发出各种不同感受,这感受或许是对寺内僧人宁静心境的钦羡,或许是对世俗奔竞生活的厌倦,更可能什么也没想,内心只是进入了一种超越是是非非的混沌状态。对此,诗篇不再赘述一语,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验和品味,从而造成了一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的独特艺术魅力。
上一篇:禅诗《狮子峰》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盆荷》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