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发幽石,潇洒无纤尘。
寒光湛秋月,有物难比伦。
离钩况无鱼,千尺徒垂纶。
到此心已空,何用濯我缨。
这首诗见于《破山寺志》。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上,遗址犹存,空心潭在破山寺后。唐代常建曾写过一首有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其中有句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大概空心潭之名即源于此二句。空心者,使心空寂之谓。佛教讲究空的境界,空是无我的、不存在的实体。《大智度论》说: “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维摩经》说:“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佛教追求一种空无的境界,在诗中则表现为空灵静穆的意境。王维《登辨觉寺》: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便是佐证。作者咏空心潭也流露出对 “空心”这一境界的追求。
首联写潭之清幽。“碧潭发幽石”,写清冽的潭水发自一块幽石。可见,这是一个石潭,不是泥潭。作者于是引发了 “潇洒无纤尘”的妙悟。潭水澄澈,水底幽石历历在目,整个石潭没有一丝尘埃。“潇洒”二字用得极妙。人生如果也是这样脱尽尘俗,纯净无瑕,不为世俗所囿,自由自在,那是多么潇洒。颔联先写“寒水湛秋月”,秋月倒影在澄静的潭水上,泛着清幽的寒光,万籁俱寂,这秋夜显得多么安祥、宁静,仿佛是一个空明的世界。因而作者感叹道: “有物难比伦”,世间万事万物,都难与这样一个清凉静谧、光明的世界相提并论呵!“离钩况无鱼,千尺徒垂纶。”既没有带鱼钩,这一池秋水也没有鱼,垂纶千尺也没有用了。作者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想在这里寻求功名渔利是白费,到了这里自然就断绝一切俗念,淡泊无为了。这是与世俗世界不同的境界。所以,待最后说:“到此心已空,何用濯我缨。”来到这里,心灵已感受到那种空寂万物的意味,一切的一切本无所谓存在,自然也无所谓人世的烦忧,又何必用清水来洗濯我的长缨呢。这是传达“菩提本无树”之意。禅宗的经典《坛经》中的《行由品》载:禅宗的祖师惠能的同门神秀曾把佛教的基本精神归四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惠能则针对这种渐悟观提出了顿悟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知道了这一典故就明白诗透露的消息了。“濯我缨”是化用屈原《渔父》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脚”之句。作者说既然心已空了,达到了空无的境界,也就超越了濯我缨的境界了! 这是禅意的体悟,是一种人生自我的超越。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这种从民俗的人世到绝俗的境地的超越。诗的最后两句正是点破了题旨。
上一篇:禅诗《秋月》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笑隐老人诗(其三)》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