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
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
此中积龙象,独许浚公殊。
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时李白客居宣州。“宣州”,即今安徽宣城县。“仲浚公”,李白又有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仲浚公殆即蜀僧。
诗歌开篇描写宣州优美的自然景色。“敬亭”,山名,在宣州城北。“苍梧”,山名,在今广西东南。首二句写山形,敬亭山上白云缭绕,翠绿的树木覆盖着山岭,山势起伏绵延,遥接远山。三、四句转写水色,明净的双溪水映照着青山白云和蓝天,使宁净的溪水显得更加碧绿清澈。好一处山青水秀的胜地! 李白初到宣州时,即为这里的美景所吸引:“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在此诗中,诗人侧重对宣州山水相映、明净清爽的自然景色的描写,意在突出灵源寺优美的环境,为禅师出场渲染气氛。
“此中积龙象,独许浚公殊。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这六句由地灵写到人杰,赞美仲浚公俊逸的风度、卓越的文才、深妙的悟性。“龙象”,佛语。佛家把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功力最著者称为龙象。《智度论》卷三: “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后借指高僧。“殊”,特出。仲浚公为什么在诸高僧中最出众呢?这是因为他的“风韵”、“文章”和人品誉满江南。“观心”,佛语,即观察心性。佛家以为,心是万法之主,无一事漏于心,“观心”,也就是观察一切。因此,佛教把“观心”看作行教的关键,《十界二门》云: “一代教门,皆以观心为要。”“水月”,指水中月影。“观心同水月”,意思是说:浚公内心虚寂空明,如水中之月,非有非无,了不可执。“解领”,即领悟。“明珠”,即俪珠,在此比喻佛法的精华。“解领得明珠”,意思是说,仲浚公戒行严格、品行纯洁,已领悟了佛法的精华。这两句赞语,从内外两方面揭示了悟禅的最高境界——以空观物、以净修心,表达了诗人对仲浚公深深的敬仰。
末二句抒发自己拜见仲浚公后的娱悦:“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支遁,晋高僧,以清谈著名当时,此借指仲浚公。“有无”,即有法与无法。佛教认为,万物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僧肇《维摩诘经注》:“或说有行,或说无行。有无虽殊,其致一也。”其归根点在何处呢? 在于真如实相。《十卷楞伽经》卷五: “若知无所生,亦知无所灭。观世悉空寂,彼不坠有无。”诗人与禅师在一起能畅谈禅理,正表现了他与仲浚公不仅风度相似、诗才相匹,而且还志趣相投,在那种空寂的佛境中,他们的心超脱于物我之外,同归于纯净空灵的永恒,高雅明净,一尘不染,这种心境与开篇所描绘的那种澄澈高爽的自然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物我一体、物我皆空的超尘境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理想的归宿。
上一篇:禅诗《赠天卿寺神亮上人》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赠惠山圣长老》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