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
这是一首情理兼融的禅诗,作于诗人客居他乡、四处漫游时。“使君”,太守的尊称。“上人”,僧人的尊称。
首二句“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以工稳的对仗起笔,描绘了一幅幽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早梅带雪,凌寒自开,送来了春的暖意; 垂柳含烟,枝条初染,柔嫩青绿。“初暖”、“含烟”,以梅柳为主,准确地把握住了初春的季节特征,显示了大地春回的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羁留异地的生活经历,为末句“客思”作张本。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二句点明题意,概括游寺过程。“童子”,佛经中称菩萨为童子,因为菩萨是如来之子,且无淫欲念,纯正如赤子,故名。“偈”,梵语偈陀的简称,是佛经中的颂词,多为四句。“童子偈”,此指佛经。“法王”,佛家称佛祖释迦牟尼为法王,《维摩经》慧远疏:“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法王经”,亦指佛经。此二句互文见义,写诗人和姚使君同来禅院,与禅师一起看佛经、讲禅理。下二句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抒写自己听完佛经之后的心灵感悟。“理”,佛理、佛道。“会理”,即悟道。“无我”,佛教认为世上万物皆非质实之体,没有自我的质的规定性。众生也非质实之物,没有常一自在的 “自我”。“观空”,这里指在佛教“析空观”的指导下对人体的观察思维活动。“有形”,指有形的肉体。“厌有形”,是指用“析空观”观察人体后得到的一种厌恶肉体的感受。《止观》 卷七: “以慧眼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我及众生。”在“析空观”看来,人的肉体不过是一堆肢体的聚合,何可爱之有?故而曰“厌”。这两句意思相互关联,说诗人因听到惠上人说佛经之后,领悟了 “无我”的义理,故而厌恶自己的形体,进入一种空寂虚无的悟境。元方回评此二句说:“浩然于佛法,亦深有所得,此篇五六语明白无碍。” 信然。
末二句 “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承听经悟道,联系自己滞留他乡的生活经历,表达了既希求觉悟,但又客思重重、不能自已的心境。“迷心”,佛教六十心之一。《大日经》 卷一: “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后多指尘世的情感。《大乘入道章》下:“迷心不悟,一行尚不能依。” 诗人自谓在享受了如此一种禅悦境界之后,应当开悟迷心,走向正觉之道了。“应”字,以猜疑的语气表达心中的微妙感受,用得妙。然而,“客思不遑宁”,这是说离乡客子那种悠悠思乡情在春日中愈发强烈,无法自已,因而还不能长久享受禅悦。说到底,孟浩然还是尘世中人。
全诗以说禅理为主,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作陪衬,并切合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自己禅悟的心境,语简义深,情淡味浓,深得妙悟之趣。
上一篇:禅诗《闻钟》原文|赏析
下一篇:集净业寺水次再过十方庵看荷花因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