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孤山是杭州西湖风景区最美好的地方之一。它耸入湖中,山不高而秀,林不密而幽。烟树深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绿水环山萦绕,波光粼粼。加之早春斗艳的杜鹃、严冬怒放的腊梅,更给它平添了几分秀色。“孤山寺”(今废)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孤山之巅。自古以来,尽管在大多数游人眼中是 “孤山园里丽如妆”(白居易《忆梅花》),但在张祜的笔下,它却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致。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诗人起笔便对孤山寺的远景作了恰如其分的点染,只见清波荡漾的湖水托起了一座碧绿的小山,寺院的楼台就耸立在这座孤零零的小山之上; 放眼湖面,由白沙堤构成的一条小径自东而西,蜿蜒伸入湖心。通过这种水墨画式的点染,孤山寺屹峙湖心的特点就无形中得到了凸现。与此紧密相联,诗人在颔联中便将目光由远而近,直接投射到了孤山的山水之上。正因为地处湖心,所以即便无雨,青山也能长年湿润;也正由于青山掩映,所以纵使无云,绿水也能阴凉如故。在这里,“山长润”、“水自阴”既是诗人对孤山景致观察入微的结果,同时也是他用整个身心投向自然山水的产物。作为一个中唐时期的失意文人,当时所盛行的禅宗的那种“我心即山林大地”之类的外射观照方式,必然深深地影响着张祜对山水景物的领略。因此他在诗中所关注的并不是青山绿水的秀丽妩媚,而是倾心于它们的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山不祈雨而长湿、水不待云而自阴,这不正是诗人所渴望的那种随心率意的自得之情在山水景物中的折射吗? 在接下来的颈联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更是一种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的禅境和宁静幽深的自然景观。在通往孤山的必经之道断桥之上,已经长满了枯苔,而空寂的寺院中更是落花厚积。在这里,枯苔的干涩反衬出断桥上的人迹罕至,落花的厚积则凸现了寺院的冷落无人。读着这种清凉空灵的诗句,真使人仿佛品味到了禅诗才具有的那种“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 《竹庄诗话》)的独特韵味。
尾联“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表明诗人的笔触已从眼前景致的摹写转到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北林”,指孤山北面葛岭一带的林木,林中的寺庵旧有钟声。结句之妙,在于起到了点活全诗的作用。诗歌前六句逶迤写来,全是静谧的眼中之景,七句一转,由视觉中的实景变换为听觉中的虚景,从而构成了一幅虚实结合、有声有色的艺术画面。从氛围上讲,清冷的夜月、悠越的晚钟更是动中有静,为孤山古寺平添了几分静寂清凉。
上一篇:禅诗《题念济寺晕上人院》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题璇公山池》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