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隔中秋一夕间,蟾光应未少清寒。
时人不会盈虚意,不到团圆不肯看。
这是一首暗喻禅机的七绝。中秋赏月,是自古相传的习俗。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万里无云,月至十五而圆,自然显得分外皎洁,为赏月的最佳日子。诗人这首七绝,却别抒机杼,于十四夜观月悟得盈虚玄理,讽喻世人来参悟月之盈虚所蕴含的禅机。
“只隔中秋一夕间,蟾光应未少清寒。”蟾光:即月光。传说中月宫里有蟾蜍,古人诗词中常常用蟾来做月之代称。月至八月十四日,与中秋十五只隔一天,就月之光华本身而论,其清光寒辉料也不会比十五中秋之月减少许多。议论之中,十四夜之月景依稀可见。
“时人不会盈虚意,不到团圆不肯看。”时人:指芸芸众生。会:晓悟。盈虚:语意双涵,一指月之盈亏圆缺,一喻禅宗生死虚无之旨。看:读作平声kan。月之盈亏圆缺,乃是自然变化,月盈必亏,就某种意义上说,十五夜之满月未必胜过十四夜将盈之月。再说,月无论盈亏,原为一物,十五夜之月与十四夜之月幻相不同,本无差别。世人心中有成见在,这才拘泥于月之“团圆”之时,而不知禅家妙用,没有打破有无之执。
悟得一个“无”字,是禅宗诸说的根本所在。《五灯会元》卷四有这样一则公案:“僧问: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赵州从谂禅师)曰: ‘无。’僧曰: ‘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 ‘为伊有业识在。’”“僧问: ‘狗子有佛性也否?’师曰: ‘有。’ 僧曰: ‘既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袋里?’ 师曰:‘为他知而故犯!’”世人愚顽,“有业识在”,不知“盈虚”之意,拘泥于 “有”,这才未能打破生死之关。如悟得一个 “无” 字,就“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 (无门慧开 《禅宗无门关》)
宋人长于议论说理。这首绝句明白晓畅,将禅门枯燥的说教溶入生动的诗句之中,可谓是宋人禅诗中的精品。
上一篇:禅诗《冬瓜》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华严堂》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