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刹境一毫端,同住澄清觉海间。
还是此花并此叶,坏空成住未曾闲。
这首诗是称颂当时名僧圆通禅师的组诗中的一首。秦观年谱中记载:“元丰五年,访大觉琏公,南游玉笥而归,作《圆通禅师行状》。”《淮海集》中收录了这篇传记。文中不仅对圆通禅师的出身游学详加记述,而且对他的修行造诣之深厚十分称赞。这首诗大约作于同时。“无边刹境一毫端”,无边,在佛家语中有二意,一是广大无边际之意,如俗语说佛法无边; 一是与有边相对,谓世间事物无自性称无边。此处取广大无边际之意。刹境指佛所居地。一毫端,毫,佛语中往往指佛祖如来眉间的一根白眉毛,称白毫之相,有无限法力。佛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名叫比丘的人,虔心向佛,刻苦修行,得到如来白毫中的一份功德而衣食有馀。并说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不尽其一,即可人人衣食有馀。所以僧受用之物又称白毫之赐。此句大意是说,在广大无边际的佛家法门之中,圆通禅师的白衣阁犹如比丘得到世尊的白毫之赐那样,是佛祖正宗衣铱所传,同时隐喻圆通禅师犹如比丘那样虔心向佛。“同住澄清觉海间”:觉海、譬喻觉性广大深湛如海。佛家特别重视觉悟,能够开启灵智,获得其谛才能谓之觉悟,达到觉性似海就更不易了。如果说首句意指白衣阁,此句则完全是对白衣阁的主人——圆通禅师的夸赞。“还是此花并此叶,坏空成住未曾闲”: 此花此叶,是指莲花。这组诗的另一首道:“白衣阁外绕朱栏,人在琉璃菡萏间,谁把此花为刻漏,修行不放一时闲。”菡萏,即莲花的学名。佛教中的净土,以莲花为居处。所以寺庵周围往往多栽莲花。以莲花为刻漏,是指南北朝时代,庐山高僧慧远的弟子善于巧思,看到山中无刻漏,于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借助波轮来确定一天十二时,所以称为莲花漏。“坏空成住”是佛学术语的倒用,应为 “成、住、坏、空”。是佛教中四劫的名称。“劫”是指一定时间内人世间所注定的命运和灾难。成劫、住劫,指人世间形成与安稳阶段,坏劫、空劫则是灾难阶段。每一劫的时间都很长。末二句是进一步对圆通禅师的赞美,称颂他以莲花为刻漏,不论世间在何种劫数之中,心念静寂,时时刻刻、日积月累,修行不已,不染一丝俗世之尘,真不愧一代高僧风范。
这首诗从白衣阁起笔,着重刻画了圆通禅师的精神风貌,称颂他刻苦修禅的品行及深厚的佛学造诣,表达了作者的仰慕之情。
上一篇:禅诗《咏鹦鹉》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墨禅堂》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