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初无住,每与物皆禅。
如何一丸墨,舒卷化山川。
这是《题李公麟山庄图》20首诗的第二首。李公麟 (1049—1106),字伯时,安徽人,元祐进士。善诗,尤擅于画佛像、山水,传说白描画法是他的创举,是北宋杰出画家。元符三年 (1100年)辞官后居龙眠山庄,因号龙眠山人,自作《龙眠山庄图》,为世所宝。《宋史》说他“襟度超轶,名士交誉之”。他精通佛典,信奉佛禅,一般认为描绘维摩诘居士向文殊菩萨说法的《维摩演教图卷》也是他的作品。从苏辙这组诗的序言看,李公麟的 《龙眠山庄图》共描绘了16处景色,“自西而南,凡数里,岩崿隐见,泉涌相属,山行者路穷于此”。另有四处“清深透峙”的景色没有画上去,但做了记载。苏轼为这幅图卷作过记,又要苏辙效法王维的辋川诗作诗20首以志其胜。
苏辙的这20首诗,并非单纯地描述画中景色,而是把画中景物与画家以及自己的某种感受融汇在一起来写。由于无论山庄主人 (画家自己) 和苏辙都是奉佛习禅的人,因而这些诗很富佛禅意味。虽然不像王维的辋川诗那么好,那么有名,也值得一读。
“墨禅堂”是李公麟的画室。无论他是以画笔描绘佛禅故事,表达佛禅思想,还是以 “禅心”作画、以绘事参禅,他的画室都已经将绘画的笔墨与佛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但是,从禅宗理论看,彻悟了禅道的人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用语言文字去作诗、笔墨丹青去作画的。因为禅宗认为悟道之后,人就会处在不执着于任何观点、事物的 “念念不住”的状态,如果作诗绘画,就势必执着于语言文字、笔墨丹青、描绘对象和某种意念,因而禅道与文事绘事在本质上是无法结合的。但是,禅为诗人画家提供了体验超然心态的方法和 “于相而离相”式的、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的观物方式,大大有利于文艺创作又是令艺术家欣喜痴迷的经验事实。其中奥妙很值得探索。苏辙也许正是朦朦胧胧地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面对李公麟的画就用调侃的语气写下了这首充满赞叹之情的诗。诗的意思是说,像你李公麟这样已参悟了禅道的人,其“初心”应该是“无住”的,是不会执着于任何工具、对象、观念的。因而,你与任何事物接触,都会进入“于相而离相”、“于念而不念”、“念念不住而无缚”的“禅”的境界。那么,你为什么又能舒展画笔,用一丸墨化出如此美丽的山川图卷呢?古人以“丸”计墨数,“一丸墨”即一块墨。
这首诗寓赞叹于调侃之中,短小而活泼。对启发人们去探索画禅关系的奥妙也有一定的意义。
上一篇:禅诗《圆通院白衣阁(其一)》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夏日过青龙寺操禅师》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