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旷山中乐,飘遥物外踪。
梵余闲憩石,定起独哦松。
花落春衣静,云垂涧户重。
依依种莲处,林暝只闻钟。
自古悼亡之诗,以哀惋胜。如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借月喻人,出之以洒脱,已为少见。倪瓒这首挽诗以超脱取胜,可说是别开生面。
“幽旷山中乐,飘遥物外踪。梵余闲憩石,定起独哦松。”追忆清上人昔日情怀。名山有古寺点缀,平添神秘色彩; 佛寺雄伟壮丽、庄严肃穆,又为名山增加了伟观。这是山水因佛教生色。佛门弟子,向往西天乐土,一心成佛,先前必须洗尽情尘,万念不生。这种参禅悟道的去处最好不过深山老林了。寺建林中,远避凡尘,清幽寂静的环境,可帮助僧人们清心寡欲,忘却一切,求得内心的洁净; 空旷广袤的山野,又可陶冶他们的胸怀。在凡人看来清苦不过、孤寂难耐的山野生活,在佛门弟子看来便是登上彼岸世界前的生活体验,故乐此不疲。山野帮助佛门弟子修炼成佛、超凡脱俗,这是自然帮了佛家的大忙。这样,名山、古寺、高僧,从此永远联系在一起了。只有超然物外,求得自身的解脱,一尘不染,方能见性成佛。要绝世俗,确也不易。清上人以此为“乐”,这乐字不仅写出这位高僧的胸怀,也给全诗定下一种超脱于凡尘之外的情调。“梵”,指代佛经,“梵余”,诵经之余。“定”,指入定。清上人超然物外,与松石为友,参禅悟道之余,咏诗作赋,上人之 “乐”,即在此中。袁行霈《诗与禅》 中说: “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吟诗对于参禅,确实有所帮助。仅此四句,一位超然物外的高僧形象,矗立眼前。
“花落春衣静,云垂涧户重。”名为写景,实为写人,“花落”、“云垂”,暗喻清上人的仙逝。较之崔珏曾用“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比喻李商隐的死,倪瓒此喻更委婉含蓄。“依依种莲处,林暝只闻钟。”拓宽一笔,更为超脱。莲花高洁,佛家独善。佛国叫莲界,佛座叫莲台,佛寺叫莲宇,这里的 “种莲处”指代清上人的圆寂之处。“依依”,既寄寓清上人对佛国的执著,也暗含了作者对清上人的怀念之情。凭吊清上人住处,缅怀清上人往事,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暝”,既指天色已晚,也写出林之深(寺藏深山),山之幽。寺院钟声传来,作者文思戛止; 而悠悠钟声却把读者的想象带向遥远的彼岸,全诗至此可谓空灵一片。
这首诗寄情于景,借景写情,哀诗不哀,洒脱之至。
上一篇:禅诗《悼松庵性海师》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惜松》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