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宇题三藏,焚香老一峰。
云间独坐卧,只是对杉松。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岑参入仕前曾隐居终南山,与僧人交往甚密。“云际”,山名,属终南山,在陕西鄠县东南。“眼上人”,诗人自注: “眼公不下此堂十五年矣。” 可知是一位独居南峰上的高僧。作者在这首小诗中,浓缩眼上人的生平经历,塑造了一位久绝尘世、心怀高洁的僧人形象。
前两句以工对起笔,契题中“读经堂”,互文见义,概述眼上人在南峰上参禅习静的经历。“三藏”,指佛典。佛教经典中分“经”、“论”、“律”三部分,“经”为佛所自说,“论”为经义的解释,“律” 记戒规。首句一本作 “结室开三藏”,“开” 字不如“题”字妥贴。“开”字写出眼上人读经的形态,而“题”字则摄取其神,抓住眼上人读经时目注神凝、静心研味的特征,仿佛使人看到他已融入佛经之中,与佛合为一体。第二句应与首句并读,眼上人是在“焚香”之中“题三藏”,又是由于“题三藏”才得以“老一峰”。“焚香”句描绘了读经堂中香雾袅袅、馨香沁肺的优雅环境,给静寂的读经堂增添了几分情趣。这两句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将特定的生活内容与悠远的人生历程结合起来,再现了主人公单调而充实的一生。
后二句“云间独坐卧,只是对杉松”契合“云际南峰”,赞美眼上人虚寂清爽的品德。“云间”见山之高,“杉松”喻人之洁。诗人选择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景物,创造主人公的生活背景,表现眼上人摆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情趣。这种情趣与唐代一位自题太上隐者的隐士所作的《答人》很相似,诗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位隐士闲居山中,枕石而眠,与松为伴,德性十分超逸。而眼上人结宇高峰、坐卧云间、诵经焚香,历时15年,不共俗人为伍,独与杉松相伴,比太上隐者的旷达更具一种心寂神虚之趣,禅味更浓。
此诗以工对起笔,以散句作结,间用数字虚词,笔法灵活。前两句以写人为主,静中有动; 后二句以写景为主,动中显静。刘熙载说: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 (《艺概》) 作者在二十字中以少总多,生动传神,余味无穷。
上一篇:禅诗《静林精舍》原文|赏析
下一篇:禅诗《题僧房》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