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开幕
1945年4月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注释:
七大——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
积弱——长时间累积形成的衰弱状况,积弱不振。
华夏——又称诸夏,汉族的总称,又为中国的古称。
干戈——干:盾。戈:平头戟,又称之矛。“干戈”,引申为战争。
九州——中国的代称。
赏析:
这首七言古绝的艺术特色十分明显,对仗工整,笔墨浓郁,诗域宽厚,激情四射,热情地讴歌了党的“七大”胜利召开。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作了《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及其他问题的报告;朱德同志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同志作了《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刘少奇同志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陈毅同志不仅出席了会议,还代表新四军在“七大”上发言,并在大会上被选举成为中央委员。这首诗,诗人在4月23日七大开幕式后写的。
上联“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写下中国百年的血泪史;接着,诗人又用洗练的笔墨,道出了八年抗日战争主要依赖中国共产党的事实。“百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百多年历史;“积弱”是对百余年来中华辛酸史的真实勾勒。这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先后受到西方列强的欺侮,导致民族涂炭、人民遭殃、领土大片丢失,诗人用一个“叹”字,表达了自己悲伤的心情。诗人之“叹”,也是中华民族之叹啊!第二句紧承上句,诗人用“八载干戈”浓缩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用“仗延安”三个字,真切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击日寇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蒋介石大耍流氓手段,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又在河南不顾人民的死活,炸开了黄河大堤,制造了“花园口事件”,导致死伤难以计数;国民党反动派还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抗击日寇的艰难日子里,对延安实行经济封锁,企图置中国共产党人于死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就难以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诗人用“八载干戈”对“百年积弱”,形成强烈对比,告知人们,拯救中华,唯有延安。诗人用“仗”字,对“叹”字,再一次形成强烈的对比,前后呼应,让诗歌充满了感染力和感召力,在读者的视角上形成了“百年华夏弱,唯我抗日雄”的艺术效果。
下联“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紧承上联,是对上联“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的因果关系的界定。诗人首句设问,次句作答,显得很有条理。诗人用“九州”寓指中国,用“清凉山”寓指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强化了中华民族的事只能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主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诗人用“万众瞩目”一句,是对“八载干戈仗延安”的直接回应;中华儿女众望所归,把拯救中华伟业的希望寄托在毛主席和党中央以及他们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上。诗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值得肯定,首先是设问,继而用比兴的手法,让诗句更加形象和凝练,形成强烈的艺术氛围,让人读后深受感动。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对仗工整,气势雄浑。如上联两句,用“百年”对“八载”,既是数词,也是名词,词性也相同;“叹华夏”与“仗延安”也对仗工整,“叹”与“仗”相对,用的都是动词,“叹”为叹息,“仗”为依仗,而“华夏”与“延安”都是名词,词性也基本相同;“积弱”与“干戈”似乎有点不太吻合,但意义上还是有相近的地方,“积弱”在诗中寓指中国国力的衰弱,“干戈”寓指战争,而中华的积弱却是由侵华战争造成的,所以两者之间还是有因果联系。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气势雄浑,特别是下联两句,诗人把自信、向往和豪迈之情融进诗中,荡气回肠,读后让人深受感染。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陈毅《三十五岁生日寄怀》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