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坡又阻雪
1944年2月
雪涛冰柱鸟难过,水晶坡上蚁旋磨。
下马敲冰图寸进,赤手攀援如刀割。
行行行行觉衣重,朔风吹来裘又薄。
进退艰难人马困,不复少年轻腰脚。
攀登绝顶望天海,新月初挂远山角。
征程日短延安近,喜见吕梁在天末。
注释:
水晶坡——地名,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南山区。
蚁旋磨——语出汉·扬雄《法言义疏》卷十三:“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意指像蚂蚁跟着磨盘运转一样,比喻人一生一世奔波劳碌,仍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支配。
朔风——北风。
裘——皮衣。诗中指衣服。
绝顶——最高峰。寓指水晶坡上风大、雪大,人难过。
天海——从高处向下看时,平铺在下面像海一样的云。
吕梁——吕梁山。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山脉。北北东东走向,南北绵长400公里。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是陈毅同志在奔赴延安途中写出的。诗人先后由江苏到山东,由山东到河南,再由河南到山西,跨过汾河后,继续向西行走,在太谷县南山根据地水晶坡因雪受阻,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雪涛冰柱鸟难过,水晶坡上蚁旋磨”,写冰雪很大,路难行走。这里虽然是晋绥边区南部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敌人的干扰较少,但因地处吕梁山区,山高坡陡,加之冰雪覆盖,行进十分困难。“鸟难过”突出了山的高峻;“蚁旋磨”寓指路的难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突出了环境的险恶。
次联“下马敲冰图寸进,赤手攀援如刀割”,紧贴首联,进行承接。首联写宏观的景,状山言坡,描绘冰雪之大、山势之峻、路之难行;次联紧承上联,写具体的行:“下马敲冰”、“赤手攀援”。由于冰雪太大,诗人只能“图寸进”了,双手被冻得通红,如刀割一般。“图寸进”写了行进中的艰难,诗人的脚是一寸一寸地挪动着前行;“如刀割”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因为条件艰苦,诗人没有手套可戴,只能赤手空拳地攀爬,那浸入骨髓的寒冷,让人在心底感到刀割般的疼痛。我们从敲冰图进和赤手攀援中,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是多么险恶啊!但因诗人肩负着西行延安的重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仍坚定地向前行进着。
第三联写行进中的感受。首句用叠词“行行行行”,突出了行进中的的艰难。由于是雪中行走,飞雪早已将诗人的衣服湿透,让他感到衣服的重量在逐渐地增加。“觉衣重”是诗人的真实的感受。一方面是路难行,另一方面是飞雪扑面,衣服也渐渐地湿透,那个“重”字,形象又真切。次句“朔风吹来裘又薄”是对首句的呼应和递进。衣服因雨雪被打湿,感到非常沉重,朔风吹来,浑身感到刺骨的寒冷,加之衣服又很单薄,真的是难以支撑啊。“觉衣重”与“裘又薄”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撞,突出了环境的险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第四联写行进中的焦虑之情。首句中“进退”二字,勾勒出诗人复杂的心态:进也不行,退也不行,时间却在一点点地消失,不知不觉中疲倦又悄悄袭来,让人感到困乏,诗人的心情也开始焦虑起来。次句“不复少年轻腰脚”,就是诗人焦虑心情的具体体现。诗人时年四十三岁,但因早年受过重伤,身体早已不复年轻时的健康了,已到中年的他带着旧伤在雪山上艰难地行走,是想早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但眼前的恶劣环境和不良的身体状况让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复”二字,吐露出诗人的焦虑;诗人感叹,要是回到年轻时代多好啊,可惜时光难复啊!
最后两联,即第五、六联,写攀援绝顶后的情景和心情。经过白天艰难的跋涉,诗人终于在夜色里登上了山顶。此时,诗人站在山顶,俯视平铺在山下像海一样的云,心情自然是豁然开朗,由阴转晴;诗人看了山下,又仰望天空,一轮月亮悄悄升起,挂在远方的山头,由于有了月光,加之山顶的积雪,互相交映生辉,让夜色里的水晶坡显得更加美丽壮观,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与诗人明亮的心境互相呼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联:“征程日短延安近,喜见吕梁在天末。”诗人用“天海”反衬山之高,同时寓指山之大,一个个山峰如海浪般奔涌在眼帘。诗人站在高处,朝延安的方向眺望,感到翻过水晶坡后,日程更短了,延安更近了。“喜见吕梁在天末”一句,是诗人经过艰难攀爬、到达山顶后喜悦之情的流露,也是诗人向往延安、急切期望到达延安时的情感宣泄。
这首诗写在诗人奔赴延安的途中,诗人继续写西行,继续写阻雪,标题中的“又”字,是诗人继《太行山西行阻雪》后,在跋涉途中又一次因飞雪受阻的情景,只不过受阻的地点变了而已,所以诗人用“又”字做了真切的表达。本诗中,诗人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形象地描绘行进途中的艰难,以及受阻时心情由焦虑到开朗的转变过程,凸显了诗人向往延安、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
上一篇:陈毅《梅岭三章》诗词赏析
下一篇:陈毅《沁园春·山东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