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宣城泛湖东下
1939年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注释:
宣城——旧县名,今宣城市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旧有敬亭,因而得名。
李谢——李白和谢朓。李白多次到宣城游敬亭山,有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谢朓曾任宣城太守,也是着名诗人,写有五言诗《游敬亭山》。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39年,陈毅同志从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泾县云岭回到位于江苏溧阳县西北的新四军第一支队驻地,必须从南漪湖泛舟东下才能到达。这首七言绝句是作者途经敬亭山时所作。
上联写景:“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敬亭山东临南漪湖,位于宣城市北部,属黄山之脉,主峰名“一峰”,仅海拔317米;山不高,但因傍水而显名,山上树木葱茏,掩映亭台楼榭,十分秀美;山下的南漪湖落满苍翠的倒影,湖水碧绿,十分恬淡。诗人坐船而归,天上飘起了小雨,雨丝轻柔,宛若竖琴,人的视线在雨丝中来来往往,十分惬意。诗人用一个“柔”字,写出了环境的幽静。游船用橹左右摇动而不出水面,声音也十分轻柔,而轻柔的“橹声”与细雨交织,让人如痴如醉,恍若来到梦里。诗人身处战争年代,身负革命的重任,为何还有闲情雅致欣赏这江南美景呢?原来诗人当时在与周恩来同志会晤后,确立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同时提出要对敌乘胜追击的目标。这些方针与诗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自然是心情大好,于是就有了诗情的真情流露。眼前的优美环境,融入了个人愉快的心境,诗人的笔触,一扫往日的阴霾,赞誉之辞悄悄流出了笔端。
下联抒情。诗中李谢,分别指唐朝诗人李白和曾任宣城太守的南齐人谢朓。李白曾多次游览敬亭山,挥笔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而谢朓也是着名诗人,写有五言古诗《游敬亭山》。敬亭山一时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等文人骚客也先后来此吟咏作诗,使敬亭山成为着名的江南诗山。作者也是一位诗人,泛舟仰眺敬亭山,自然想起了两位大诗人。“李谢诗魂今在否?”是设问句,用得非常巧妙,既是在叩问李谢的诗魂,也是在叩问自己。诗人当年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在船上得了重病,险些客死他乡;“西安事变”后,诗人亲自去做游击队的工作,劝说他们下山抗日,却险些被自己人当叛徒杀害……诗人也有民族之魂啊!“诗魂”寓指民族之魂。“今在否”,是诗人对自己、也是对中华民族的叩问。其实,诗人的灵魂早已与中华民族之魂融为一体了。“今在否”为下句中的“万年愁”作了有力的铺垫。次句紧承上句,继续抒情。眼前的湖光山色,让人的愁绪一扫而光。“湖光”寓指周恩来同志为新四军带来的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照破”是动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心情转变过程,诗人的心情由压抑到舒畅,由舒畅到豁然开朗,其伟大的抱负也融化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首诗用笔讲究,体现了三美。一是意境美,橹声轻柔,雨丝飘洒,水天一色,恍若梦中。二是节奏美,诗句很短,但结构紧凑,上联写景,下联抒情,流转自然,承接有力。三是主题美。看似写山、写水,实则写心情,在周恩来同志传达了中央的正确指示后,诗人的心情由阴转晴,“万年愁”一扫而光。
上一篇:陈毅《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诗词赏析
下一篇:陈毅《皖南事变书愤》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