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过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
1945年9月
我行未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
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
应知政事先军旅,岂有筑室谋道旁?
夜谈坐对中天月,白杨千树放光芒。
注释:
濮阳——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旧称澶州。濮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驻马——屯住或停留。驻:车马停止。
凭吊——对遗迹而悼念故人或感慨往事。
古战场——这里指位于濮阳县的北宋与辽(契丹)在公元1004年作战时的旧址。
掷孤注——即孤注一掷。注:赌博所下的钱;孤注:赌钱的人在钱快输完时把所有的钱并作一注;掷:指赌钱时掷骰子。赌徒在输急了的时候把所有的钱并作一注押上去。比喻危急时用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寇莱——寇准,又称寇莱公。
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三舍:古时行军十里为一舍,三舍共九十里。意为让步、回避九十里。后用以表示对别人的忍让、尊重。
岂有——哪有。岂:难道;用于疑问或反问。
筑室——部队长久驻扎。
谋道——用计谋治理。谋:计谋,计策。道:道理。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四联。1945年8月25日,诗人参加了党的七大后,从延安返回华中地区,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和新四军军长。在延安期间,他与毛泽东同志有了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这首诗就是诗人行进至河南濮阳县时所写。诗人在标题中用“秋过濮阳”,点名了时间和地点。首联起句即交代诗人写此诗的背景和地点。“我行未已过濮阳”,即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陈毅受命从延安前往临沂指挥作战,路经河南濮阳,与当地同志见面交谈。首联中次句写凭吊春秋时发生着名的晋楚城濮之战的古战场,为颔联中“退避三舍晋文强”作了铺垫。颔联次句“退避三舍晋文强”,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问他:“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拿什么来回报我?”重耳答:“如果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将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果然先退避九十里。楚军见状,大举进攻,结果晋军以退为进,利用楚军的骄傲,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有名的晋楚城濮之战的胜利。诗人在此用典,来颂扬毛泽东的若大胸怀,置个人生死而不顾,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业而“退避三舍”,其实是为了最后的胜利而以退为进。“能掷孤注寇莱好”,用的又是一个典故。寇莱,即寇准(公元961—1023年),是北宋的政治家和诗人,其政治才能被宋太宗赏识,委以重用;到了宋真宗时的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举抵抗,并敦促宋真宗渡河亲征,迫使辽跟宋签订了“澶洲之盟”(澶州: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诗人在此用列举两个典故,非常真切,一个举攻,一个是先退后进;一个攻而结盟,一个退而胜之,都与当时的形势结合紧密,与毛泽东赴渝与国民党谈判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颈联“应知政事先军旅,岂有筑室谋道旁”,是诗人告诫人们丢掉幻想,不要想着靠谈判来确立战局的胜利,应该军事先行,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诗人在上句“应知政事先军旅”中,直接说明了政治斗争的前提是军事斗争,仅仅靠谈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蒋介石是不会轻易放弃其政治野心的。诗人用“应知”一词,其实是一种强调,告诫人们抛弃幻想,要牢牢握住手中的枪杆子。下句是对上句的回应,诗人反问道:“哪有自己家建房子而去问不知情的路人呢?”这一反问,加深了对丢掉幻想、争取军事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诗人的用意非常明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中国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作主。
尾联“夜谈坐对中天月,白杨千树放光芒”,是诗人借景抒怀。“夜谈中天”,既写实,也写虚,既指诗人与战友夜谈时间之长,同时也暗寓毛泽东同志与国民党谈判过程之艰难。诗人用“放光芒”对上句中的“中天月”进行照应和回答,谈判的过程虽然艰苦,但结果一定是光明的。诗人相信,毛泽东同志有雄才大略,有博大的胸怀,他一定会在谈判桌上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首诗引经据典,描述了诗人与战友夜谈毛泽东同志飞渝一事,非常形象和生动。全诗意境含蓄,歌颂了毛泽东同志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不顾个人安危、无畏牺牲的精神;也揭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硬道理,告诫人们丢掉幻想,不要寄希望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要“应知政事先军旅”;同时对毛泽东同志的谈判过程也充满胜利的期望。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清晰自然;两个典故用得恰到好处,十分贴切。整首诗刚柔相济,寓意深远,读后引人深思。
上一篇:陈毅《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词赏析
下一篇:陈毅《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