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
1929年2月
大军突敌围,关山渡若飞。
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
带梦催上马,睡意斗寒风。
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
尖兵报有敌,后队转向东。
急行四十里,敌截已扑空。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
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注释:
军次——驻军。次:驻扎。
口占——随口诵吟的诗作。
凄厉——形容声音凄惨悲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帝因诵庾仲初诗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声甚凄厉。”
赏析:
东固位于江西省吉安县东南,地处永丰、吉安、吉水、泰合、兴国五县交界处,地势险恶,四周多为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在1927年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于湘粤边境,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崇山峻岭,经葛坳突围,来到井冈山之东的东固,与江西红军二、四团胜利会合。这就是永垂青史的红四军与江西红军二、四团光荣会面的历史事件,这首诗歌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这是一组典型的转韵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革命的叙事诗。
第一节中的上联写大敌当前,围追堵截,而我红军将士状态神速,“关山渡若飞”。一个“飞”字,将红军将士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气神逼真地勾勒出来。下联“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上句写红军将士面临前进中的矛盾心理。这是因为,他们尽管有挺进赣南、闽西的大目标,但因敌人围追堵截,他们也只能视情况而定,于是就有了“今朝何处去”的叩问。次句“昨夜梦未归”有两层意思,一层为实写,状写红军战士昼夜行军的艰辛;另一层为虚写,是对上一句的转承,由于不知道“何处去”?所以就“有了梦未归”。这个“梦”,其实就是中国军人前进的胜利之梦。
第二节写军情的险恶。红军昼夜行军,不可能安心入睡,只能和衣躺在路旁,随时要闻警带梦出战。“凄厉”一词真切地写出了战时悲凉的感觉。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在如弓的春月下,顶着料峭的寒风带梦上路的情景。
第三节写行进途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因“尖兵报有敌”而改变行进的路线:“后队转向东”,然后“急行四十里”,使得敌人的堵截化为泡影。
第四节集中描写了“会师天下壮”的场面。如何“壮”?怎么“壮”?东固山高路险,地处群山峻岭之中,红军将士在险恶的条件下突破重围,胜利会师,怎不令人精神振奋呢!
这首诗的经络十分清晰,第一节写“围”。大敌当前,红军处在重重包围之中,“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红军将士思考着如何突破重围,去胜利会师。第二节写“行”。“带梦催上马”与“军号声凄厉”用字精炼形象,形象地把红军战士夜行、急行的姿态描摹出来。第三节写“斗”。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驻我扰,使敌人的围堵失败。第四节写“壮”。红军将士历经艰险,在崇山峻岭中壮烈会师,真是可歌可泣!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节节推进,层层流转,恰到好处地把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气神表现了出来。
上一篇:陈毅《秋过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诗词赏析
下一篇:陈毅《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