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太行山书怀
1944年1月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
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
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
外线雾飘浮,内线云层积。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
溪流走山谷,千里赴无极。
清漳映垂柳,灌溉稻黍稷。
园田村舍景,无与江南异。
我行半中国,廿年不暖席。
五岭度三载,罗霄岁馀寄。
武夷品新茶,仙霞曾游击。
突围到章贡,埋伏到九嶷。
黄山观云海,茅山竖战戟。
风驰万壑开,云卷千峰集。
殊多雄姿态,林泉更幽僻。
此日见太行,险峻称第一。
我初入山来,麻田度良夕。
六年战平原,山居睡沉寂。
朝来启户牗,山光照四壁。
迎面仙人峰,侧观似飞骑。
又似南面朝,又似相让揖。
又似张锦屏,榜题挥彩笔。
又似三人会,俯首方对弈。
又似故友逢,抵掌谈昔昔。
众山齐南向,万马奔飞檄。
忽然一转折,昂首与天逼。
相看长不厌,万幻数难悉。
因念抗战中,华北阻寇骑。
平型雁门捷,阳堡显奇迹。
妙峰战北平,冀东敌逃逸。
大军出雄关,满蒙斧初劈。
东进抵渤海,齐鲁喜洋溢。
南进战苏皖,淮泗波涛激。
西征向郑洛,中原撑半壁。
江淮与河汉,四望红旗立。
南去海南岛,珠江风暴急。
敌后三战场,驰骋羽书疾。
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
一九四二年,苦战破铁壁。
主力与民兵,敌军尽战栗。
始知不义战,厥功永难毕。
人心有向背,所到皆振臂。
政治尊民主,联合定大计。
经济重生产,首事减租息。
文化归大众,工农兵统一。
民间艺术源,提炼显神迹。
教条毒害多,新旧皆有弊。
惟在实践中,创造合实际。
请看解放区,人足家自给。
盗匪告肃清,乞丐无处觅。
稼穑与工商,生产事蓄积。
在在无贫乏,耕三而馀一。
大同尚有期,小康已中的。
华夏五千年,治隆谁能匹?
以此言抗战,到处破强敌。
以此言建国,扫除苛政迹。
可怜顽固派,摩擦空费力。
可怜敌与伪,泥足危岌岌。
人民革命军,狂潮如卷席。
沛然谁能御?四海望宁一。
辛勤百年来,收功在近纪。
吁嗟呼!
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
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
山西在怀抱,河北置左肩。
山东收眼底,河南示鼻端。
长城大漠作后殿,提携捧负依陕甘。
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
创业不拔赖基地,我过太行梦魂安。
注释:
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它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领导中心。
黍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现有的说成是谷子(粟)、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浅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可酿酒、做糕。
五岭——是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的总称,位于赣粤桂等省的边境。
章贡——章:章水。贡:贡水。章贡指两水在江西赣州汇合为赣江。
仙霞——与武夷山北端接壤的仙霞岭。
九嶷——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南部。
麻田——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南的麻田镇。
户牅——窗门。
南面朝——朝南面。
让揖——拱手行礼。指揖和谦让,古代是宾主相见的礼节。
对弈——诗中指围棋;又指下棋。
飞檄——紧急的军书。檄:古时传递的用于晓于谕、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抵掌——击掌。表示高兴的意思。
阳堡——名为阳明堡,位于山西省代县。
妙峰——位于北京市郊的西山的最高峰,名为妙峰山。
大军——八路军一二零师。
满蒙——中国内蒙古一带,过去称“绥远”。
淮泗——淮河和泗水,在山东省西南部。
河汉——黄河与汉水。汉水又称为汉江。
三战场——华北、华中、华南三个抗日根据地。
羽书——古时军事文书,插鸟羽以显示紧急,需加急速递。
厥功永难毕——厥:其。功:事功。这里指敌军的扫荡。全句指敌人的罪恶目的永远也不会达成。
耕三而馀一——耕种三年,除食用外,还有一年的粮食储备。
稼穑——收为穑;稼为种植。泛指农业劳动。
大同——儒家眼里的理想社会。
表里——内外。
岌岌——形容危险的样子。
沛然——盛大。
提携捧负——犹言扶着、抱着,这里指领导的意思。
攸关——诗中指攻守的关键。攸:所。关:关键。
赏析:
这首诗是陈毅同志生前写的一首最长的杂言古体诗。谓之杂言,即诗句中有三言、五言、七言等长短句。诗人一辈子创作了数百首诗歌,他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在体裁上也不拘一格,有白话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格律诗、绝句、杂言古体诗等,同时,他还写有少量的词作。这首《过太行山书怀》,就是一首杂言古体诗,共六节。前五节为五言古体诗,第六节为三言、五言、七言等交织的杂言古体。整首诗大气磅礴、纵横捭阖、荡气回肠、跌宕起伏、浑然一体,是诗人写作生涯中少见的一首长诗。
1943年11月25日,诗人离开淮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前往延安,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于1944年元旦抵达太行山脚下的麻田镇。麻田镇属左权县管辖,是晋鲁豫解放区的中心。诗人到达麻田后,因“七大”召开尚有时日,就在麻田暂住了一段时间。其间,诗人受到邓小平、滕代远等同志的热情欢迎;诗人阅读了一些以前没有读到的中央文件,了解到华东地区的一些有关“整风运动”的情况。这首长诗,是诗人在休整期间写就的。
全诗共六节。第一节和第三节写太行山的景色。不同的是,第一节写的是太行山的印象,我们从诗中“奇峰当面立”、“仰望天一线”、“俯视千仞壁”、“外线薄雾飘”、“内线云层积”中,能感悟到太行山美景与江南几乎没有两样。第三节写的是太行山的景色,诗人首先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六年平原抗战后,再次写山。由于诗人是在休整期间,所以诗人有暇去看山、游山,回来后,诗人将自己所观、所见、所闻倾注入笔端,用比兴、拟人和铺排的手法,把太行山之魂真正地写了出来。诗人时而勾勒,时而渲染,把太行山的奇峰异境展示在读者面前。那些“飞骑”、“对弈”、“飞檄”,亦真亦幻,如人如兽,非常形象和逼真。诗人正视、侧视、仰视、俯视,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太行山的美景,不惜笔墨地对太行山的奇妙大加赞赏,给太行山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第二节,诗人起句对二十年戎马生涯进行了回顾:“我行半中国,廿年不暖席。”二十年来,诗人转战于半个中国,参加过南昌起义,打过三年的游击战,眼下正领导着新四军进行抗日战争;诗人过着极为艰苦的战时生活。诗人用“不暖席”三个字,把廿年来的艰苦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仙霞岭”、“五岭”、“罗霄山脉”、“九嶷山”、“黄山”、“茅山”、“武夷山”等地方,都留下了诗人战斗的身影。战火纷飞,硝烟四起,吃野菜、喝凉水,持枪倚枕到天明,这就是二十年来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的确是“廿年不暖席”啊!诗人在对敌斗争的同时,也亲睹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无论是微山湖、洪泽湖,还是眼前的太行山,都让诗人难以忘怀;特别是眼前的太行山,诗人感到它不仅雄奇,而且非常的壮丽。“风驰万壑开,云卷千峰奇。殊多雄姿态,林泉更幽僻。”诗人来到太行山下,目睹了奇峰异景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此日见太行,险峻称第一。”
第四节里,诗人描写了一系列的战事。如平型关大捷、阳明堡袭击敌人机场等。从“西征”、“东进”、“南去”几个词中,诗人把我军在华北、华东、江淮河汉、海南、中南等地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铺排渲染、露于笔端,同时归纳总结:“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诗人明确地指出,我军民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来自于延安的正确领导,党中央就是太行山的真正脊梁。诗人用“太行天下脊”来寓指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对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某些造谣者的有力回击。诗人特地提到了1942年的战事:“一九四二年,苦战破铁壁。”回顾当年我军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诗人用“厥功永难毕”一句,寓指敌人的罪恶目的永远也达不到;诗人的用意十分地明显,正义的战争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非正义的战争终将会走向失败。诗人是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五节里,诗人大力描绘了解放区欣欣向荣的场景:解放区里,人们齐心同力,政治民主,军民亲如一家,有事共同商议,有难共同帮助;在经济上注重生产,在文化上注重走大众化的道路,民间艺术神奇灿烂;与此同时,减租减息、废除教条、肃清盗匪等措施让社会平安稳定;解放区的民众在生活上已经“耕三而余一”,虽然离“大同”还尚有时日,但小康生活已经开始招手。“辛勤百年来,收功在近纪。”诗人在此节最后点明,经过百年来国人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纪元就要到来。诗人高度赞扬了军民关系:“人心有向背,所到皆振臂。”我党、我军正是有了密切的军民关系,才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壮大。
第六节,诗人直接起兴,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诗人用太行山寓指抗战精华之所在,用“黄河东走汇百川”来烘托太行山是“万年民族发祥地”;诗人又用拟人的手法,将中国比作巨人,让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分别拥入“怀抱”、置入“左肩”、收在“眼底”、示在“鼻端”。又用“长城大漠”与“黄河东走”相呼应,用“人和胜天时”与“地利攻守”相呼应,突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坚挺精神。第六节可以说是一首颂歌,是一首豪迈的太行山颂!诗人最后用“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创业不拔赖基地,我过太行梦魂安”来宣泄自己的高兴心情。这四句诗与前句“提携捧负依陕甘”相呼应,突出了胜利的取得来自“陕甘”,其实是在寓指党中央、毛主席就是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光明的真正的源头。
古人谓之“赋比兴”,其实是用赋去铺陈直叙,用比去打比方,用兴去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诗人在这首长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十分明显,第一、二、四、五节中,侧重用赋,第三节中侧重用比,第六节则是赋比兴共用。纵观全诗,诗人在侧重某种表现手法的同时,其赋、比、兴穿插运用,让叙事、状物、抒情浑然一体,使长诗清新流畅、形象生动。这首诗虽长,但没有败笔,可见诗歌不在乎长短,关键在于表现手法是否得当,切入的主题是否能够立起,深藏的意境是否幽深。这首诗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充满张力。人们谈到诗歌,注重意境的多,注重张力的少,其实,诗歌是讲究张力的,一首诗如果缺乏张力,是没有灵魂的。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一些启发。
上一篇:陈毅《过吕梁山》诗词赏析
下一篇:陈毅《过微山湖》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