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桥
1956年11月
大江波浪兼天涌,南北难逾万古同。
而今建设开新面,铁桥飞架似长虹。
铁桥飞架似长虹,江北江南一轨通。
待看五洲通一轨,共庆寰球进大同。
注释:
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与汉阳区龟山之间的一座大桥,1955年动工,1957年竣工,它是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
兼——意为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
万古——古人常用万古表示长久不衰。
寰球——地球。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
赏析:
1956年6月,陈毅同志由西藏慰问返回北京不久,立即参与了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随后于7月参加中共上海市代表大会,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加上他手上的各项具体工作,非常劳累。从当年10月10日起,他马不停蹄地陪同来访的印尼总统苏加诺由北京,经沈阳,去杭州、广州参观访问后,又直送至昆明,返回北京后,又遇到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发生,他日夜连轴地参加了中央的会议,身心异常疲惫。就在11月1日,陈毅同志在印尼大使的宴会上突然晕倒,最终不得不离岗休息。这首诗,就是陈毅同志赴广州休养期间,途经武汉时所写。
首联写长江上风浪的凶险。由于大江的阻隔,南北不通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兼天涌”和“万古同”,是诗人分别借用唐朝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七夕》中的诗句“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来描绘长江上的风浪巨大,隔江相阻的悠久历史。诗人以此感叹古今之事,南北不可逾越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
颔联是诗人对当时建设场面的描写。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动工,1957年竣工,陈毅同志路过时,正是1956年11月,大桥的雏形已经建成。诗人用拟物的手法,将大桥喻为天空中的彩虹,卧在大江之上,显得非常逼真和形象。诗人用“开新面”寓指长江大桥建设场面的火热;用“飞架”一词象征大桥的横跨;用“似长虹”来比喻长江大桥的雄峻,让诗句充满了灵气和活力。1956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武汉横渡长江时,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词的下阙也写到了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用“天堑”,寓指千百年来长江如同那巨大的壕沟不可逾越,用“变通途”来象征古今中外长江第一桥的巨大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的词与陈毅同志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和尾联四句,是诗人对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的展望与祝愿。诗人用“铁桥飞架似长虹”承上启下,不仅转承了颔联的诗意,而且勾勒出大桥通车后的盛况,大江两岸,真正成为了通途。诗人用“一轨通”寓指铁轨,表示火车也能畅游大江南北了。诗人的笔锋没有就此停下,而是以一个革命家的战略眼光,由眼前的大桥想到了全世界,他期待五大洲的各国人民也能通一座幸福之桥,来共同庆祝儒家所言的理想社会——“大同”。“大同”,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诗人所指的社会,当然是共产党人所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了。诗人用“五洲”、“寰球”寓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的人民大众。
在这首诗里,诗人由物及情,由情抒怀,用“桥”来贯通全诗,由“难逾”到“飞架”,由“飞架”到“一轨通”,再到“五洲通一轨”,最后以“共庆寰球进大同”作结。全诗一脉相承,气贯长虹。
上一篇:陈毅《过洪泽湖》诗词赏析
下一篇:陈毅《长江游泳》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