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野营闻警
1936年冬
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
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
注释:
闻警——闻:听见。警:危险紧急的情况或事情。诗中指听到敌情,以加强戒备。
野营——到野外搭建帐篷住宿。
敌垒——敌人的军事建筑或工事。
寒角——诗中指敌人军号声。角:号角。
倚枕——靠着枕头。诗中指靠着背包或倚着枪。
赏析:
1936年是时势多变的一年。6月,发生了“两广事变”,在大余、信丰、南雄等地清剿游击队的粤军突然撤走。陈毅与项英等人分析了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为代表的军阀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反对军阀战争,实行抗日战争,变军阀战争为抗日战争”的口号。他们广泛深入到广大人民中,发动群众一道抗战,同时集中分散兵力打击保安团和地方武装,壮大游击队,扩展解放区。9月,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四十六师突然替代粤军向赣边发动新的“清剿”,11月到12月间,陈毅在梅岭被敌四十六师围困20多天不得脱身,曾写过绝笔《梅岭三章》,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后,陈毅才转危为安。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1936年冬,摄取的是当年游击战中的一个真实画面。上联写景——由于油山游击区地处广东南雄与江西信丰交界处,温差较大,山脚气温较温和,而山顶则高寒,树枝上悬挂的冰柱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诗人用比拟的手法,用“风击”二字,形象地描述了山风吹来时,冰柱落地的情景。山上本来很静,但因有了“风击”,于是就有了“碎万瓶”的响声,使冬日的山景充满了灵气。诗人用“万”形容冰柱之多,用“瓶”喻冰柱,可见冰柱之粗壮,从侧面烘托出山顶的寒冷。次句是对上句的递进,似乎仍在写景,但写的是人在看景。雪野茫茫,扑入游击队员眼中的,是一片白皑皑的雪光。诗人看似写景,其实是在写野营途中的艰辛;天寒地冻,气温非常低,而游击队员又缺衣少药,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宿营,他们的意志的确让人感动。
下联写“险”。游击队员不仅要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而且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冬夜的山岭,一个个帐篷静静地散落在树木丛中,帐篷里的游击队员持枪倚枕,双耳警惕地听着远方敌垒传来的军号声,这声音和眼前的雪景一样让人生寒;战士们无法安心入睡,半梦半醒,直至天明。“持枪倚枕”是对战时险恶环境的侧面烘托,深山老林、雪寒冰冻,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还不能安心入睡,可见敌人是多么凶残。
这首诗由景生情,借景抒怀,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让生活的真实艺术地再现,令人称道。诗人用“寒角”比喻敌军的军号声,突出了战时环境的险恶,那个“寒”字让人生畏,加深了读者对游击队员生存环境的理解。这首诗虽短,但意义深长;画面单一,但内涵丰富,使我们对游击队员不畏困难、勇敢向前的精神风貌感到由衷的钦佩。
上一篇:陈毅《雅鲁藏布江》诗词赏析
下一篇:陈毅《雪夜行军》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