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峨眉山月歌;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哭晁卿衡》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是一位富有情感的诗人,他希望得到知心朋友,“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追求比金钱价值更为高贵的真诚和深挚的友谊。因此,他的许多表现他和知交、文友之间坦率、恳挚的作品,令人倾倒。桂长发《李诗选》云:“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品,体格无一分相似。奇节风格,万世一人。”这是说李白的友情诗每篇自成一格,各具特色。《峨眉山月歌》、《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哭晁卿衡》四首,便是从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艺术手法写成的名篇,所以在这里把它们合在一起鉴赏。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 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
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
《赠汪伦》是李白抒写友情的名篇,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李白于天宝十三四年往来于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各地,与汪伦有交往,因而写了这首赠别诗。他还有《过汪氏别业》两首,也是为汪伦写的,可与本诗参读。
诗的首句直叙其事,写李白即将离开泾县;次句,写主人送客,用的是曲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诗人并没有描写主人的容貌和形态,却写他带领村人踏地为节拍唱着当地的歌谣来送行,所以诗句用“忽闻”承接。李白面对主人的盛情,内心很是激动,诗的三、四句,便是发抒他的由衷的感激之情。谢榛说:“太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四溟诗话》卷二)
桃花潭正是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地点,诗人即地起兴,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与友情勾连起来,真挚地表现了汪伦的深情厚谊。沈德潜评此诗,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沈氏此解,很有见地。不说汪伦的友情好像桃花潭水一样深,却说“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还不及汪伦的情深,那么,汪伦的友情该有多深呢?如此表情,语虽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愈益耐人寻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王昌龄何时被贬为龙标尉,史无明文。常建有《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诗云:“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分明是为王昌龄贬官龙标而作。这首诗被殷璠收入《河岳英灵集》,可见,王昌龄左迁龙标当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前。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好友,他像“玉壶冰心”那样纯洁无瑕,却因“不护细行”(《新唐书·王昌龄传》)的罪名被贬谪到荒远的龙标去,显然是受到别人的谗枉。所以,李白一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下这首诗,给以精神上的慰藉和道义上的支持。
诗篇以写景发端,落笔不凡。“杨花落尽子规啼”,是眼前景,点明节令,而它的艺术功能更在于融情入景,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里,蕴含着飘零之感和羁旅之苦。李白以象征手法描写杨花飘落无定,唤起读者的关于王昌龄飘泊远方的联想;杜鹃发出“不如归去”的啼鸣声,容易触发起游宦他乡的人们心头的羁旅苦楚。正是在这样的时刻里,忽然传来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闻道”句,直抒其事,紧扣诗题,透过一层,将题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五溪”已是僻远的山区,而龙标比它还要远,着一个“过”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渺邈,更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来。这首诗,本应先写“闻道”句,起句直承诗题,再写“杨花”句,而李白却采用倒卷的技巧,这固然出于调协平仄的考虑,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强化首句,创造诗境,造成先声夺人的笔势。诗的第三句,突然转笔,出人意外。诗人撇开同情王昌龄远去龙标的思路,却掉转笔锋直接坦露自己听到好友远谪后的内心世界。诗人想到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所以诗人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也确乎多情,接受了诗人的托付,“随君直到夜朗西”,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的莫大的精神慰藉。人格化的表情手段,丰富而奇妙的艺术想象,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王昌龄左迁、经受心灵震撼以后的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诗境,既受到深厚的文化积淀的熏染,又有着诗人的独创。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曹、张诗歌随风逐月的意想,明显地给诗人以艺术上的启迪。然而,李白比这更进一层,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然会随风、逐月直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来,这也正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与前面三首迥然不同,《哭晁卿衡》所表现的是超越国籍抒写中日诗人真挚友情的诗篇,是中日友谊史上传颂千载的名作。晁衡,一作朝衡,是日本遣唐留学生阿陪仲麻吕(一作仲满)入唐后所易之名。开元五年(717)春,晁衡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在国子监太学求学,时年十九岁。学成后,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后历任左补阙、仪王友、卫尉少卿、卫尉卿、秘书监。他在长安时,先后与储光羲、赵骅、李白、王维、包佶等诗人交往,结下深厚友谊。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里写道:“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句下自注:“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可见两人的情谊是非常深挚的。天宝十二年(753),晁衡随遣唐使藤原清河归国,王维、包佶正在长安,作诗送别。 途中遇暴风,晁衡坐船漂至安南驩州附近,倖以身免。但当时误传消息,说晁衡已经船沉遇难。李白听到消息后万分悲痛,因而洒泪写下这首诗,表示深切的哀悼。后来,晁衡脱险,辗转返回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历任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镇南节度使,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这时,李白早已逝世,当然无法知道这一切。
在这首七言绝句里,诗人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去追叙晁衡的生平,回忆昔日的友情,他单刀直入地追述晁衡的远行:“日本晁卿辞帝都”,写晁衡离开生活三十六年的长安,辞别朝夕相处的中国朋友。“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想象晁衡归国途中在水天一色的大海里航行的情景。蓬壶是传说中海上的神山,去日本国要绕过蓬壶山,可以想见其路途之遥远。至第三句,诗笔一转,立即写到晁衡的遇难。明月,一说以月亮喻晁衡的高洁品格,但明月沉海底的意象,终嫌设喻的不够妥贴。“明月”,作夜明珠讲,喻晁衡之才能、品格,用曹植《赠丁翼》“大用多良才,譬海出明珠”的诗意,与李白《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的用法是一致的。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写明月不会归回中国,永远沉入碧海之中,象征晁衡沉船溺海而死的不幸遭遇,神会兴象,浑然融彻。最后,以景写情,哀悼好友的逝世,含不尽之意,令人黯然神伤。“苍梧”,山名,有人以为即是南方的九嶷山,非是。据《水经注·淮水》载,东海郡朐山县(今江苏省东海县)东北海中有郁洲山,相传这座山自苍梧山飞徙而来,所以又名苍梧山。此山之地望与晁衡归国路线相合。晁衡沉海的噩耗传来,大自然一切景物都为之涂上悲哀的色彩,东海中的苍梧山上凝聚着片片白云,一片愁色! 诗人并没有运用伤感的字面和沉痛的情调来发抒自己听到晁衡沉海消息后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却以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艺术联想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将深深的哀思表现得十分含蓄深蕴;将真挚的友情表现得十分深沉执着,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柳宗元文《封建论》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宋之问诗《度大庾岭》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