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姚鼐文《登泰山记》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谿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是众所公认的姚鼐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姚鼐散文的风格和成就。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写自己壮年辞官南归途中登上雪封的泰山之巅的经历,记叙了少有人记叙的雪后的晚日和日出奇景。文章从发端后行文一气直贯到底,中间不曾收束,全文既有气势而又流畅明快。
起笔先写泰山地形,突出主峰及其位置,扣住题眼一个“登”字。又一句话交代了启行日期、气象、出发地点和至泰安的取道。将风雪弥漫、旅途艰辛、路程迢迢、急行直趋的情景洗炼地以“乘”、“历”、“穿”、“越”四字传神地写出了此行非比寻常的顽强精神。登山的时间是岁底腊边。登山途径的里程、山路情况以及石磴的级数都备述详细,突出了山道中正南面三谷的中、东两谷,并对照古代地理书把古今所指的“天门”作了解释,显出作者学识渊博。而山行之艰难只用一句话就概括罄尽。山顶雪后晚日的迷人和日出的壮观是本文的高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全文中的名句。白雪耀银和斜阳霞光交织,如烛火照亮南天;再望晚日斜照城郭、山水;半山腰云雾围绕。上中下三层描绘连缀成一幅立体图景,显出作者视野开阔,把雪里泰山晚霞勾勒得极尽妍态,是一幅以文字着色的美景彩画,令人叫绝。
对日出动态的描绘也是活灵活现,读来如亲睹其景。作者不只着笔于日出时的主景,还扫描了西峰受日面的不同景色。峰峦伛偻曲背,红白色泽夹杂,相映交辉,如绿叶之衬牡丹,主景不落单调。 这两处描景绘色的用字也是绝妙,如“大风扬积雪击面”的“扬”、“击”,力劲势疾,状出了山顶天气的险恶,也显出了游者的刚毅精神。又如“稍见云中”句中的“稍”和“立”,摹绘出了亭东山峰隐隐约约在白云中矗立,与下句亭西诸峰曲背相呼应,两边山景各异。“极天”句把日出前一瞬间天边云彩的变幻、太阳初升的色泽、升起时的异象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文字简洁生动而又形象。
紧接日出的壮观,文句转为舒缓,抒写山顶归路上所览及的古祠、行宫、文物胜迹,并对远古碑石的漫失殆尽微露惋惜之情。然后总写山顶概貌: 冰封雪盖,瀑布不流,鸟兽绝迹,是音声寂寂白茫茫的世界。作者不仅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对自然地理也有一定造诣,留意到山顶植物生态和地貌,掠取异于泰山其他地方的主要不同点,显出山顶景色非凡,文章也更见丰满。
这篇写景散文组织得十分精巧、紧凑,前半篇不光是按路途中所见单纯写景,而且以作者的博学渊才穿插舆地知识,增强了可读性;后半篇赏景善于捕捉主要观感,并作了高度传神逼真的概括,词语精炼贴切,对静态或动态描绘都极工。前人多认为姚鼐文章平淡不活泼,但读《登泰山记》,粗似平淡,细细品赏则觉得格律声色无所不佳,平淡中自有栩栩生趣。本文历经后世人揣摩,为选家必选之妙文。
上一篇:谢灵运诗《登池上楼》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诗歌·戚继光诗《登舍身台》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