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金和诗《兰陵女儿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将军既解宣州围,铙歌一路行如飞,行行东至濑水上,乃营金屋安玉扉。步障十重列纨绮,流苏百结垂珠玑,天吴紫凤贴地满,珊瑚玉树灯相辉,灵蠵之柈大蠡琖,椒花酿熟羊羔肥。坐中貂锦半时贵,眼下繁华当世稀。道是将军毕婚礼,姬姜旧聘今于归。兰陵道远蹇修往,春水吴船凭指挥。良辰风日最明媚,雪消沙暖晴波翠,双桥儿女竞欢声,新年梅柳酣春意。卓午遥闻鼓吹喧,前津已报夫人至。将军含笑下阶行,众客无声环堵侍。采船刚舣将军门,船中之女隼入而猱奔,结束雅素谢雕饰,神光绰约天人尊,若非瑶池陪辇之贵主,定是璇宫宵织之帝孙。颀身屹以立,玉貌惨不温。敛袖向众客:“来此堂者皆高轩,我亦非化外,从头听我分明言。我是兰陵宦家女,世乱人情多险阻,一母而两兄,村舍聊僻处。前者冰畦自灌蔬,将军过之屡延伫。提瓮还家急闭门,曾无一字相尔汝。昨来两材官,金币溢筐筥。谓有赤绳系,我母昔口许,兹用打桨迎,期近慎勿拒。我兄稍谁何,大声震柱础。露刃数十辈,狼虎纷伴侣。一呼遽坌集,户外骇行旅,其势殊讧讧,奋飞难远举。我如不偕来,尽室惊魂无死所。我今已偕来,要问将军此何语?”女言缕缕中肠焚,突前一手揕将军,一手有剑欲出且未出,“我言是真是假,汝耳闻不闻? 我惟捉汝姑苏去,中丞台下陈诉所云云,请为庶人上达尧舜君。古来多少名将钟鼎留奇芬,一切封侯食邑赐钱赐绢种种国恩外,是否听其劫掠良闺弱息为策勋? 诏书咫尺下五云。万一我嫁汝,汝意岂不欣! 不有天子命,断断不能解此纷。汝如怒我则杀我,譬诸幺么细琐扑落粪土一蚤蚊。不则我以我剑夺汝命,五步之内颈血立溅青絁裙。 门外长堤无数野棠树,树下余地明日与筑好色将军坟。一生一死速作计,奚用俯首不语局促同斯文!”将军平日叱咤雷车殷,两臂发石无虑千百斤,此时面目灰死纹,赪如中酒颜熏熏。帐中健儿腾恶氛,握拳透爪齿咬龈。将军在人手,仓猝不得分,投鼠斯忌器,无计施戈矜。 将军左右摇手挥其群,目视众客似乞片言通殷勤。众客惊甫定,前揖女公子:“聆女公子言,怒发各上指。要之将军心,始愿不到此。求婚固有之,纂取敢非理! 卤莽不解事,罪在使人耳。若两材官者,矫命必重箠。如今无他言,仍送还乡里。将军亲造门,肉袒谢万死。敬奉不腆仪,堂上佐甘旨。事过如烟云,太空本无滓。请即回舟行,食言如白水!”女视众客笑且颦:“诸君视我黄口伥。彼今大失望,野性讵肯驯? 山魖寻仇雠,蓄念愈不仁。慨从军兴来,处处兵杀民,杀民当杀贼,流毒滋垓垠。兰陵官道上,若辈来往频。不在霜之夕,则在雨之晨,我家数间屋,猎猎原上薪;我家数口命,惨惨釜内鳞,弹指起风波,转眼成灰尘。与其种后祸,终作衔哀燐,阎罗知有无,夜台冤谁伸? 何如嘂九重,天必无私纶,或竟辣手作,公论自有真。明知我此来,螳斧当巨轮,宁犹计瓦全,惜此区区身! 诸君调停词,蔓甚我弗遵。”众客更前揖:“请勿变色嗔! 将军负贤名,毛羽夙所珍,壹意希儒风,裘带殊恂恂。此举大不韪,一旦传闻新,万口鸣不平,可知詈申申。恶声来有由,欲辨难鼓唇,白璧自污之,罔值钱一缗。悔过方不遑,恨无障面巾,江东诸父老,相见惭相亲。况敢犯众怒,兴戎自婚姻,得罪名教尽,不复能为人? 斯人非寻常,四方战贼多苦辛,大才虽非管乐匹,英风犹自奢颇伦。女公子既世家裔,幸为朝廷宽假熊罴臣! 他日之事愿以百口保,某也官府,某也乡缙绅。”翕然长跪代请命,“惟女公子为仙为佛为天神!”女知众客意难拂,乃曰:“我为诸君屈。诸君前说姑置之,我与诸君借一物。我闻彼有善马名白鱼,日行千里犹徐徐。我之发兰陵,辞家计已四日余,老母痛哭常倚闾,两兄中庭握手空唏嘘。若乘此马归,到家可及今日日落初。自今我亦弃敝庐,卜邻别有秦人墟,桃花林中奉板舆,从兄去读黄石书,武陵隔绝痴儿渔。三日五日间,我既迁所居,秣陵蒋尉祠,归马其何如?”将军此马不数驭,至此惟恐女不去,急呼从者牵马前,四足霏霜耳披絮。女一顾此马,眉宇色差豫。撒手始释将军衣,身未及腾鞍已据。一声长谢破空行,电掣星流不知处。女行数日军无骚,将军振旅胆气豪。钟山之旁营周遭,宾僚迎拜将军劳,斗酒劝釂新蒲萄,钲笳杂奏声欢呶。云中匹马尘甚嚣,清光无恙来滔滔。千金一诺券果操,将军迎絷归其曹。马汗如血长嘶号,背上有物、臃肿拳曲,纵横束缚三尺高,乃是材官当日将去之聘礼,封还不失分厘毫。聘礼脱尽处,薤叶多一刀,刀光摇摇其锋能吹毛。将军坐此几日夜睡睡不牢。
(据《秋蟪吟馆诗抄》)
金和(1818—1885),字弓叔,号亚匏,清代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出身于下层文士家庭。自幼即有文名,但鄙视八股,“终不求合程式,用是摈斥”(束允泰《金文学小传》),不能从科举得官,靠当塾师、幕僚以维持生活。他自嘲大半生外出谋食,“为佣为丐,仍难一饱”(《满江红》词),但又行为放荡,耽于狎妓、酗酒、赌博,直至1885年,在上海招商局任职时病死,终年六十八岁。
金和的青壮年时期大半是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社会动荡中度过的,他的诗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大大小小的事变。战乱频仍的苦难生涯和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都对诗人的创作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爱国,在《围城纪事六咏》等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作品里,表示了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痛斥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鲜明态度;他忠君,在《原盗》等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的作品里,表示了竭力维护封建王朝、仇视农民革命的顽固立场。金和的诗,既为大清帝国唱赞歌,又为大清帝国唱悲歌;既对农民革命恶毒诋毁,也对民间疾苦深切同情。总的来说,像《原盗》一类对封建王朝“小骂大帮忙”的作品居多,完璧较少;而揭露抨击官兵残害老百姓的暴行的篇章,例如《兰陵女儿行》、《双拜冈纪战》、《军前新乐府》、《印子钱》、《连日大风雨,闻农家者言,悯之》、《喜晴诗》、《破屋行》等,则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和进步性。
金和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特别是古风。他的古体诗有的写得很长,其中最长的两篇则是《原盗》和《兰陵女儿行》。《原盗》共一千六百七十字,通篇五言,一韵到底(啸笑效号通押);《兰陵女儿行》共一千五百二十二字(此据甲寅(1914)吴昌硕书签《秋蟪吟馆诗抄》重刊本),全篇杂言,多次换韵,充分发挥了作者作诗如作文的长处,在艺术上更具特色。《原盗》的思想性、艺术性都不能同《兰陵女儿行》相比,所以,《兰陵女儿行》该是金和写得最好最长的古风名作。
《兰陵女儿行》是金和六十岁(1878)以后写的长篇叙事诗(据束允泰《金文学小传》推断)。它通过对一个兰陵姑娘敢于和劫婚将军作拼死抗争故事的记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鞭挞了官兵的暴行,寄托了诗人对惨遭蹂躏的人民的同情,对胡作非为的官吏的愤慨。
《兰陵女儿行》在写作上有许多值得玩味借鉴的地方。
开头(“将军既解宣州围”至“众客无声环堵侍”)。叙事诗虽然以记述为主,但当从何处落笔,却颇可斟酌。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女拒婚,是用起兴开头。此诗写兰陵女拒婚,则从盛大的迎娶场面开始,略写将军骄矜自得之态,笔锋急转,即写兰陵女的冒死抗争,而劫婚的肇端改由下文对话中补出。这样,既避免了与前人之作的雷同,也避免了因平铺直叙而可能产生的板滞。
中间(“采船刚舣将军门”至“归马其何如”)。全诗除开头、结尾两部分是直接记述描写之外,中间部分主要写兰陵女和众宾客的对话。用对话来表现记叙的内容,当然不能说就是最好的方式,更不能说是惟一的方式。然而作者这样写,看来也确有其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故事情节本身与人物的问答密切相关,写对话切合并再现当时的情景,读者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二是使作者减省了笔墨。不但省去了旁白交代,甚至连主观议论的话也尽可以少说,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会让读者直接地了解事实,明辨是非。三是写兰陵女正宜于多写对话,多写她的说话,使她的形象更丰富完美。兰陵女与众宾客的对答,唇枪舌剑,兰陵女慷慨陈辞,义正词严,余勇可贾;而众宾客代人受过,理屈词穷,再衰三竭。言为心声,而形象又可大于思想。兰陵女的直抒胸臆的诉说,也展示了她那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既有对于将军怙恶不悛的正确认识,又有对于圣君贤臣为民作主的天真幻想;既有对于官兵杀人如草、邀功请赏的切齿痛恨,又有对于平地风波、杀身灭族的深沉忧虑;既有义无反顾、誓死御侮的斗争勇气,又有忍痛妥协、借马远遁的让步要求。超伦绝群的才智胆识与人同此心的愤怒忧伤交织在一起。以对话为主,辅之以外貌行为的描写,一个美丽机敏、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感情丰富的侠女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取消了对话描写,读者心目中的兰陵女势必减色。四是写将军则宜于写他的沉默,而写兰陵女与众宾客之间的对话正宜于映衬将军的沉默。兰陵女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将军一语不发,噤若寒蝉,对比何其鲜明。人物不同,写法不同,笔墨繁简不同。全诗中只写将军的神情动作,并且着墨不多,不过八九句,而将军始而骄矜自得,继而窘急无计,终而心有余悸的心理变化状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显然,如果没有大量的对话作为铺垫,这种描写是难以完成的。五是写对话正好发挥诗人以文为诗的特长。创作个性,人各不同。诗歌中写对话(并且是洋洋千言),实难讨巧;然而诗人自逞才力雄肆,心甘情愿套上节奏韵律的“脚镣”跳舞,惊讶之余,更要喝采!
结尾(“将军此马不数驭”至“将军坐此几日夜睡睡不牢”)。中间部分写兰陵女拼死御侮,所向披靡,其大智大勇的形象,已颇像渑池之会的蔺相如和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兰陵女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已经取得胜利,富于戏剧冲突性的记述描写也足以使读者拍案称奇。倘若就此收笔,可以说此诗仍不失为佳作,——章法上略似于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而思想性、艺术性都后来居上。然而诗人妙笔生花,偏要让故事的结尾带上更多的传奇色彩。兰陵女千金一诺,借马归马;义不苟取,封还聘礼;誓死惩恶,白刃相酬,分明是侠女形象! 令人想到司马迁《游侠列传》赞美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这些话。结尾紧接中间部分前后照应的写法值得注意: 用墨不多,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如先写“船中之女(兰陵女)隼入而猱奔”,后来写她飞马而去,“身未及腾鞍已据”,一呼一应,不过两句,而兰陵女轻捷矫健之状活现眼前。又如写兰陵女面斥庭争,一剑相随,准备取将军首级,其武功超群可知。结尾续写白刃之赠,将军殷鉴不远,见之胆寒,也便合乎情理,令人相信。诗人寓褒贬于记述描写之中。“刀光摇摇其锋能吹毛,将军坐此几日夜睡睡不牢。”刺世疾邪,十分痛快,然而并不是“卒章显其志”的陈套。通篇都没有作者的直接说教。作者的主观倾向(同情和赞美)完全融合在兰陵女的形象中,蕴藏到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去了。凡读此诗者,都会盛赞作品内容的戏剧性、传奇性,会觉得兰陵女可爱、将军可耻。而这也就是诗人预期达到的艺术效果之一。兴许还有人要问个究竟: 兰陵女其人其事,几分真假? 将军是谁? 兰陵女遁往何处? 扑朔迷离。本来无关宏旨,何妨任人猜度。只是可以相信: 此诗虽取材于社会的见闻,但经过了诗人的提炼、加工,并有所虚构。诗人的丰富的想像力是产生佳作的必要条件。
语言。诗人自称“偶有所作,要之变宫变徵,绝无家法”(《奇零集》序),而且是“语宗痛快”(《椒雨集》跋)。他的古风确有不少篇什是达到了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效果的。陈衍十分称赞金和诗歌的语言特色,甚至说“其古体极乎以文为诗之能事”(《石遗室诗话》)。尝鼎一脔,管窥如下: 1.句式变化有序。以单行为主,间用骈俪;以五言、七言为主,掺入长句(九字句、十一字句、十三字句、十五字句)。句式与章法有关: 开头纯用七言,结尾(大部分)也是七言,中间杂言。句式更与内容有关: 场景铺叙,则句式整齐;言行描写,则句式参差。句式与用韵一致: 句式保持整齐,通常保持原韵;句式长短变化,相应较多换韵。以整齐为常格,以参差为变体: 如写对话,平常的记叙成片大段地用五言、七言,而感情激烈、情节转换处才改用杂言。2.词语雅俗兼收。今天的读者也许会觉得金和的诗不够通俗,而诗论家胡先骕曾经讥笑胡适没有眼力,认为胡适只因看到金和的诗“浅显易解”便大加赞赏。实际上文言白话、典故俗谚,金和都随意掇拾,为其所用。3.音节(这儿只谈平仄,句式、用韵另外议论)大都自然。古诗本来不论平仄。《兰陵女儿行》大量使用“三平调”的古风句式(句末三字都是平声),也穿插一些近体诗的“律句”,这些都是诗家常用的方法,不足为奇。音节纯任自然,这是“常格”。另有“变格”: 作者以文为诗,恣意冲破平仄相间的常规,在一些地方较多地使用“拗句”,其尤甚者为“全平”、“全仄”。举例: 全句皆平声——“如今无他言”;“山魖寻仇雠”;“诸君调停词”;“斯人非寻常”;“钟山之旁若周遭”;“刀光摇摇其锋能吹毛”等。全句皆仄声——“敛袖向众客”;“我母昔口许”;“露刃数十辈”;“万一我嫁汝”;“怒发各上指”;“始愿不到此”;“矫命必重箠”;“肉袒谢万死”;“或竟辣手作”;“况敢犯众怒”;“女一顾此马”;“聘礼脱尽处”;“一手有剑欲出且未出”;“不则我以我剑夺汝命”等,蝉联地使用拗句,加之以“全平”或“全仄”形成奇特反常的节奏,与感情的激烈起伏合拍。4.换韵递用四声。诗人颇注意不同声调的韵脚的效果。全诗以平声为基调: 开头用微韵,结尾用豪韵,中间主要用元韵、文韵、真韵和鱼韵。中间部分换韵较多: 兰陵女外貌的描写用元韵;兰陵女与众宾客的对话用真文鱼韵;感情低抑处改用上声韵(兰陵女痛苦诉说劫婚的肇端,用语韵;众宾客开始为将军说情,用纸韵);凄绝无奈处改用短促的入声韵(鉴于众宾客为将军说情求饶,兰陵女不得不考虑借马远遁,用物韵);结构衔接处则用去声韵(中间上接开头的过渡片段,写将军准备迎娶,用真韵;中间下接结尾的过渡片段,写兰陵女纵马飞逝,用御韵)。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韵字递相使用,既有助于区分段落层次,也使全诗在音调上抑扬顿挫,随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不少诗论家都曾正确地指出金和的作品往往欠于剪裁。然而,作为诗人晚年惨淡经营的宏篇巨制,《兰陵女儿行》在题材加工、结构安排等方面却是独具匠心、“妥贴排奡”(冯熙《重刊(秋蟪吟馆诗抄)序》)的。
不少诗论家也都曾正确地指出金和的诗有时议论太多,韵味不足。然而,《兰陵女儿行》却以内容情节的戏剧性、传奇性取胜,以“趣味”补偿了“韵味”的不足,且无抽象说教之嫌。
至于从情节发展、场面对比的角度看,从作者寓褒贬于记述描写之中的笔调看,诗人的同情和赞美是完全倾注到敢于抗恶的兰陵女身上的。作品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主观意图一致,《兰陵女儿行》的思想性是很高的。
总之,《兰陵女儿行》可算是真(现实性)、善(思想性)、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好诗,是金和《秋蟪吟馆诗抄》中的压卷之作。
上一篇:墨子《公输》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古代神话·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