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诗《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早年受宰相张说器重,誉为“后出词人之冠”,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九龄被牵连贬为太常少卿,旋又出为冀州刺史。他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固请改授江南一州。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这首诗,当即写于任洪州都督之时。诗中所流露的喜悦之情是和此时的心境一致的。
湖口为鄱阳湖通长江之口,故名。唐代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其位置在今九江市隔江之东。庐山,古名南嶂山,又名匡山,总称匡庐。林木葱郁,景观鳞次栉比,尤以瀑布奇景驰名天下。其位置在今九江市南。诗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首先标出“望”的立脚点,然后标明“望”的对象,是颇费匠心的。必须弄清立脚点与“望”的对象的位置,才好准确地阐明“望”中景。根据湖口与庐山的位置加以分析,便知诗人在东而视线向西,先呈仰角,从山顶顺瀑布下移。从全诗看,天气晴朗,时当清晨,日光从东向西,斜射于庐山瀑布。因此,诗人首先“望”见的是:“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万丈”,极言其高;“红泉”,状朝阳照耀下的瀑布红艳夺目。“落”字本来很平常,但与“万丈红泉”相联系,便显出奔腾直下的磅礴气势。“红泉”从“万丈”高峰跌落,溅沫跳珠,腾起水汽,与阳光相融,远望非云非雾非霞,而又似云似雾似霞。诗人用“紫氛”二字作宏观把握扣诗题,想到诗人正从湖口仰望庐山瀑布,便知所谓“迢迢半紫氛”者,乃仰望中的远景: 远远的庐山高处,紫氛弥漫半空。那么另一“半”呢,是蓝天?是绿树?是苍崖? 是碧峰?给读者留下了驰聘想象的空间。总之,“紫氛”所占的一半与想象中的另一半虚实相生,丰富了画面,增强了层次感。次联写“红泉”继续下落景象。“红泉”下落,时而经过杂树,时而经过重云。杂树是明晰的,所以远望可见奔流直下。“重云”实际上是清晨浮动于山间的层层雾霭。诗人从湖口遥望,瀑布为雾霭所遮,便只见雾霭;接着又见瀑布从雾霭间出现,就像是从云中洒落。“下杂树”而用“奔流”,“出重云”而用“洒落”,便展现了两个迥不相同的镜头。而“重云”一词中的那个“重”字,又引发读者的想象,使你想到那两个镜头是交互出现的: 在云与云之间的若干空档里,诗人望见的不就是“奔流下杂树”吗?前四句用的是分镜头,接着再作整体描绘。“日照虹霓似”一句,便以庐山前侧以及衬托庐山的天空为背景,以“日照”为光源,摄下了由山顶到山脚的瀑布全貌。在李白眼中,庐山瀑布的全貌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徐凝眼中,庐山瀑布的全貌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他们只见一片银白,原因是他们看瀑布,都不在朝阳初升之时。张九龄不然,他选择了初日斜照庐山的独特时间和自东向西仰视的独特角度,便摄下了彩虹丽天的独特镜头。而“日照”一词的运用,不仅说明了庐山瀑布为什么像虹霓,也对前面的红泉之所以红、紫氛之所以紫,作出了应有的阐释。前面展现的是各种视觉形象,第六句则诉诸听觉。徐凝《庐山瀑布》诗以“奔雷入江不暂息”写其声;张九龄立于湖口,是否闻其声虽不得而知,但他用“天清风雨闻”加以描状,却精采倍出。天清之时本无风雨,而遥望中飞瀑奔腾、水花激射之状,给人以风雨骤至的感觉。风雨是有声可闻的,不管诗人是否真闻,而借助通感,因形及声,更强化了艺术魅力。前三联着重写瀑布,故尾联补写庐山,表明全诗所写乃庐山瀑布。以“灵山”代庐山,一是避免与题目字面重复,二是庐山原系道家所说三十六小洞天之八,素有仙山之誉。此处则意在突出瀑布,言灵山之所以多秀色,就因为它有瀑布。而“空水共氤氲”一句,又从整体上描绘瀑布、描绘灵山秀色。水,即题目中的瀑布水;空,指水上浮起的紫氛。飞瀑与紫氛融会,何等璀灿,何等壮丽,不更为灵山增光添彩吗?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选此诗,评云:“任华爱太白《瀑布诗》,系‘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语,此诗正足相敌。”这评价是很高的;但遗憾的是未指出此诗的主要特色。全诗以“万丈红泉落”开篇,气象万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用“日照”,用“紫烟”,也显然受到此诗的影响。而此诗的独特之处,乃在于始终置庐山瀑布于红日的斜照之中,从而使得各种镜头都色彩绚丽,光芒四射。诗贵独创,切忌雷同。张九龄已经用过“虹霓”的比喻,后人便另僻蹊径,从而出现了“银河”,又出现了“白练”,尤以“疑是银河落九天”脍炙人口,而张九龄的这一首反而鲜为人知。其实,就写出庐山瀑布在初日斜照下的独特风貌而言,张九龄的这首诗是独具特色、值得重视的。
上一篇:诗歌·苏舜钦诗《淮中晚泊犊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诗歌·汪元量诗《湖州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