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蒿里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据影印宋本《乐府诗集》,下同)
本篇与《薤露行》都是乐府古辞,属《相和歌·相和曲》。晋崔豹《古今注》说:“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故有二章。”曹操此诗用古题写时事,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函谷关以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
先是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少帝即位,何太后听政。太后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太后不许,何进密召董卓将兵入京,威胁太后。谋泄,中常侍张让等杀何进,并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出走小平津(今河南巩县西北)。董卓至京,迎还。旋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毒死何太后,独揽大权,肆意残杀。初平元年(190)春,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董卓焚烧洛阳,挟持献帝、百官和百姓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自留屯洛阳。关东州郡头目各怀异心,观望不前,甚至互相火拼,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这就开始了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百姓大量死亡和生产力极大破坏。《蒿里行》真实地反映了上述历史情况,揭露了军阀割据混战酿成的战祸,表达了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灾难的同情。
关东州郡诸将领起兵讨伐穷凶极恶的董卓一伙,作者称他们为义士,肯定这是正义的行为。董卓及其爪牙烧杀虏掠,残民以逞,是历史上罕见的; 恶贯满盈,罪不容诛。因此作者指出诸州郡起兵,起初本期望在孟津(盟、孟古通)相会合,其用意在直捣咸阳(借指洛阳)。《三国志·武帝纪》载: 中平六年“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今河南宁陵县西南)”。初平元年春关东州郡起兵讨卓,“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上四句写州郡起兵初意。“咸阳”用典,“盟津”既用典又纪实。曹丕《典论·自叙》: 关东牧守“于是大兴义兵……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
接下六句叙述诸州郡违背起初起兵用意,反成祸胎。州郡军队会合起来了,但各有打算,力量不能统一; 诸军列阵虽像飞雁行列一样整齐,而犹豫不前,彼此观望。由于争势夺利,不久诸将领就自相残杀。如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相恶,岱杀瑁。初平二年袁绍胁迫冀州牧韩馥占取冀州。孙坚击败董卓军,却为刘表部将黄祖杀害。从此兵连祸结,分裂益甚,“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为了叶韵,两句掉转次序。早在初平元年冬“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次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俱见《武帝纪》)。后来袁绍和异母弟袁术又闹分裂,术据有淮南,于建安二年称帝于寿春。“势利使人争”,表明曹操当时就看清了袁绍、袁术、刘表辈浅识无能的本质。钟惺《古诗归》评《蒿里行》,说曹操“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袁绍)、公路(袁术)、景升(刘表)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八)引竟陵史怀亦说“大抵群雄举事,在初起手时局面已定,落曹公眼中久矣。”
最后叙述诸州郡牧守割据混战,造成汉末丧乱局面。连年征战,战士长期铠甲不离身,致生虮虱,百姓因之死亡惨重。白骨暴露于田野,千里听不到鸡鸣,绝无人烟,不堪凄惨。作者对此发出沉痛的感叹: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现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明谭元春在《古诗归》(卷七)中说: “一味惨毒人,不能道此; 声响中亦有热肠,吟者察之。”
上一篇:诗歌·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韩愈文《蓝田县丞厅壁记》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