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其一;其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是李白在天宝后期漫游池州秋浦县时写的,由十七首短诗(主要是五言绝句)构成的组诗。这组诗,清婉可爱,抒情味很浓,描绘了秋浦的山川景物,歌咏了秋浦的民间风情,在淡淡的忧伤中透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绪和身世飘泊的悲叹。这里,选的是第十四、第十五首,一首写风物,一首写愁绪,可概见《秋浦歌》的风貌。
第一首描写秋浦冶炼工人夜间劳动的场景,这种题材,在我国先唐文学作品中还很少见到,值得重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是一幅秋夜鼓铸图,色彩绚丽,十分壮观。“炉火”,旧注以为是“炼丹之火”(宋杨齐贤注),或以为是“渔人之火”(元萧士赟注。两注并见《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这两种讲法,都不确切。清人王琦说:“考《唐书·地理志》,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所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者,正是开矿处冶铸之火,乃足当之”(《辑注李太白文集》),王说是正确的。黑夜里,劳工鼓风于炉中,炉火熊熊,火光映红天地,紫烟飞腾,火星乱溅,一个“照”字,一个“乱”字,形容火热的劳动场面,非常凝炼,贴切。“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两句描写炉前冶炼工人的形象和边操作、边歌唱的乐观情绪。“赧郎”一词,使前两句诗意很自然地转入后两句诗意,因为炉火光照天地,也映红了“郎”的脸面。在“明月夜”清淡月光的烘托下被炉火映红的冶炼工人的面颊和身形,愈加显得赤红;冶炼工人满怀豪情唱起响亮的歌声,使深夜里带有寒意的河川也为之震动,诗人用反衬法,将两组色调、情绪不同的意象组合起来,构成强烈的对比,使动态与静态、声响和色彩以及感觉的冷和热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不仅描绘了冶炼工人的外形和肖像之美,还揭示了他们乐观豪迈的内心世界,着意表现他们情操之美,使全诗的氛围描写和形象刻画十分丰满完美。
第二首是一首反映愁思的抒情小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思”呢?联系李白这一时期的生活的思想,联系《秋浦歌》组诗里的其他诗作,就能明白。李白自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在梁宋、东鲁、吴越等地漫游,已有十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唱出“寒歌宁戚牛”、“泪满黑貂裘”(《秋浦歌》其七),借着宁戚、苏秦未遇时的遭际,发出深深的感叹。诗人到处飘泊,生活无定,容易惹起羁旅客愁,在秋浦也不例外,“猿声碎客心”(《秋浦歌》其十),“客愁不可度”(《秋浦歌》其一),诗句敞露了诗人的心扉。这种种愁绪,积聚愈久,郁结愈深,必然要寻机喷薄而出。该如何表现形容它们呢?有人以山喻愁之重,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也有人以水喻愁之深,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李白却别出心裁,用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写成奇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像江潮奔涌,火山爆发一样,将内心积聚的愁绪一下子宣泄出来。这种出乎常情、无人敢道也无人能道的诗意,真正将李白胸中的又深又重、又强烈的愁绪表达得很透彻,成为千古名句,常在人口。自己头上的白发,只有照了镜子才能看到,诗的三、四两句,就点明这个道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本诗指白发,诗尾与开端回环照应,语义看似重复,却加深一层,更含悲怆的色彩。这里的诗眼就在一个“得”字上。深重的愁思,长长的白发,是从何处“得”来的呢?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头上的白发,是被壮志未遂、怀才难遇的痛苦煎熬出来的,是坎坷遭际的印记,是飘泊生涯的标志,而他却说“何处得秋霜”?所以,这一句不是诘问句,完全是一种愤懑,激切的语气,暗示了“愁思”的深刻社会意义,进一步申足了首句“白发三千丈”的诗意,使人们感到首句的极度夸张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艺术真实的。
上一篇:诗歌·苏轼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诗歌·古诗十九首·选十二首《其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