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游黄州赤壁之时。那滔滔江水,那险峻赤壁的雄伟磅礴气势,撼动了词人那颗蒙受冤屈和苦难的心灵。他伫立舟中,百感交集,一股深沉而激荡的思古情怀,伴随着对人生的思索,情不自禁地倾泻而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端,作者便以无比雄健的笔力把眼前奔腾不息的大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融为一体。浩荡长江,滚滚而来,滔滔东去。历史啊,从古到今,不正如奔腾的江水一样流逝,千古豪杰不正如同被排空的巨浪淘卷而去吗? 开篇两句,突兀而来,不同凡响,笼天罩地的气势倏忽间便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山川雄伟、英雄叠现的壮丽画卷之中。与此同时,它也让人咂摸出一丝人生的短暂和虚幻之味。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诸句,上承澎湃的气势,又跌宕地创造出一种舒缓而平坦的境界。他把笔触轻轻放置在三国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上,目的是既使“千古风流人物”有了具体的落脚,又把磅礴的激情导向了历史的深层。“人道是”三字十分巧妙,它跳过了历史的真实,突出了后面的抒言情志。接着写景抒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人淋漓酣畅地描绘出了长江赤壁的雄奇景象。“穿空”言赤壁矶头的高险,让人仰观其形;“拍岸”写江水冲激之猛,使人俯闻其声;“千堆雪”极写腾空浪花之白,令人远睹其色。这种绘形、绘声、绘色的描写,使惊心动魄、汹涌奇险的长江活现眼前,从而使这三句近写赤壁却远包长江万里;只点周郎却涵盖千古英雄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对前面的总括,词人把周郎赤壁的“点”铺展向“多少豪杰”的“面”,在由衷的赞叹中又深埋着物是人非的无穷感慨,为下片的抒情铺垫了基础。
词的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则笔锋一转刻意写人。“遥想”两字,把人们从眼前的赤壁带到了三国龙争虎斗的岁月。年轻的周瑜,新婚燕尔,俊美潇洒;他头束纶巾、轻摇羽扇,气势非凡;他从容闲雅,指挥三军,顷刻间便让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词人从周瑜的年龄、装束、仪表、神态和战绩入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位风流儒将的完美形象,令人不由得拍案称绝。而写周瑜的功成名就又在于反衬自己的落魄沉沦,“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蓼园词选》)。下面“故国”两字,词人便从历史的追忆返回到对个人生活现实的感叹。神游故地,面对滔滔江水和对历史的回顾,不知不觉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凝重而深沉的色调。无情的命运与多情的人生已使他头染白发,连潇洒的周郎似乎也关切地笑他事业的无成。这三句,饱含着词人遭受贬谪、未老先衰的无限感慨,对人生思索和感叹的主题也终于抛开了千山万水、穿透过漫长的历史,在这里赤裸裸地吐露而出,前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蕴藏着的人生短暂、“一时多少豪杰”包含着的物是人非,在这里也都涌向了高潮。写景在于写史,写史在于写人,写人又落脚于袒露自己的坎坷遭遇和壮志未酬。词作在摇曳跌宕中句句紧扣、层层深入,正如《蓼园词选》中所说“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最后,词人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两句,在沉重的叹息声中进一步强化了主题,把历史和现实、景与情、人与物,都一齐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千古英雄伴着大江飞快逝去了,潇洒风流的周瑜如今又在哪里?人生啊! 既然像梦一样短促、虚幻,那就让焦灼、苦闷而又短暂的生命在酒盏和江月的陪伴下融化进纯朴无边的大自然中去吧! 那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永恒和完美。苏轼在这里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与《前赤壁赋》里面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一脉相承,这不是消极情绪的闪现,而是生命自觉自律的流露。自从江畔初见月,代代自觉者都有着这类的感伤,同时,也都有着一种由短暂求永恒、苦闷求超脱的冲动。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便是这种超脱的体现,他化悲愤为旷达、融无穷于须臾,使苦难深重的人生罩上了一层瑰丽的色调。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酒边词序》),创造了高昂豪放、沉郁壮阔的艺术境界,不愧为千古绝唱。
上一篇:散文·顾炎武文《廉耻》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词·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