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袁宏道文《五泄》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一
越人盛称五泄,然皆闻而知之,陶周望虽极言五泄之好,其实不曾亲见,与我等也。发郡城凡二日至诸暨县,县去五泄尚七十余里,次日始行,一路多顽山,无卷石可入目者。余私念:看山数百里外,敝舟羸马,艰辛万状,今诸山态貌若此,何以偿此路债? 周望亦谓乃弟:“余辈夸张五泄太过,若尔,当奈中郎笑话何?”独静虚以为不然。顷之,至青口,两山夹天如线,山石玲珑峭削,若叠若镂。数里一壁,潭水滑滑流壁下。一壁上有古木一株,上人云是沉香树,一年一花,猿猱所不到。其他非奇壁,则皆秾花异草,幔山而生,红白青绿,灿烂如锦。映山红有高七八尺者,与他山绝异,因相顾大叫曰:“奇哉! 得此足偿路债,不怕袁郎轻薄也。”王静虚曰:“未也,尔辈遇小小丘壑,便尔张皇如是,明日见五泄,当不狂死耶?”静虚曾习定五泄三年,以是知之极详。余与公望闻之,喜甚,皆跳吼沙石上。缓步十余里,始至五泄僧房。静虚曰:“牛羊下矣,五泄留供来日朝餐。”因散步前出,沿溪而行,两山一溪,比青口天尤狭,而奇峭率相类。山形或如炉、如钟鼓、如屏障剑戟,皆拔地而生,溪旁天竹成林。行数里,遇一白须人云: 前山有虎。同行者皆心动,寻旧路而归。
二
五泄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
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濆薄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颠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暮归,各得一诗,余诗先成,石篑次之,静虚、公望、子公又次之。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三
一二三四等泄,俱在山腰,五级而下,飞涛走雪与第五泄率相类。 山路甚险,余等从山颠下观之,时,新雨后,苔柔石滑,不堪置足,一手拽树枝,一手执杖,踏人肩作磴,半日始得那一步,艰苦万状。山僧云: 自此往富阳便是平地,不复下岭。五泄或作五雪,亦佳。
先说文章的组织。这一篇情况特殊,处理比较困难。前两篇的组织,《徐文长传》,我们说得体,《虎丘记》,我们说行云流水,都可以简单地说“好”。这一篇不行。原因不只一种。(1)这是一次游,可是写成游记,分为三篇,连而变为断,这有必要吗?好坏取决于对“散”的看法。好的散是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要藕断丝连,断到成为三篇,还能丝连吗?就是说,这样断,有人会说散得好,也有人会说散得太过,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是不好的。(2)《五泄一》和《五泄二》(“泄”,瀑布),也有初稿本(收入《解脱集》)和改定本的分别,这里选的是改定本。《五泄二》,两种本子差别比较大。初稿本开头是:“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山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这显然是承接《五泄一》写的。改定本忽然来个“别后三日,梦中”云云,变继续游为回忆,就常情说,这是不应断而断。不应断而断,是改定后如此,可见是有意求奇,求变。对于这样的有意追求,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欣赏的可以引《庄子》行文的神出鬼没为证,说妙;不欣赏的就会说这是造作,破坏了平实自然的美。但疑点之下也不是不可以有优点。优点是由《五泄一》到《五泄二》,如渔人的入桃花源,步步变,愈变愈奇。《五泄三》是余韵,有百日之张,一日之弛的意味,也应该说是组织方面的优点。
其次是内容方面。总的说,优点是选材好,能做到境奇。往五泄的路上,到青口之后,所见山水花木,已经是奇境。但这只是序幕,次日到五泄,见“宇宙间一大奇观”,境更奇。写二三四泄是余韵,可是仍有奇境,是路险,“半日始得那一步”。这些,以照相为喻,都是景取得好,使读者读了,像是跟随作者也看到了这样的奇景。
再其次是表达或修辞方面。值得注意的主要是: 一是善于用欲扬先抑之法。五泄,奇,可是先写路上的不奇,竟至“无卷石可入目者”。到青口后是一变,到五泄后是再变,景物愈变愈奇。二是还用旁敲侧击法。那是看了五泄后的作诗,“亦变幻恍惚”,以至作诗的人“俱若鬼”。这虽然不是直接写五泄,可是通过这些,五泄之奇就更加明显。此外,描画景物,直写的都观察入微,比喻(文中用得很多)的都得其神似。有些地方还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两山夹天如线”,“半日始得那一步”之类,也能恰到好处。又,全文的末尾,引山僧语云“通富阳”、“五泄或作五雪”,似出于有意无意间,是着意写之后的行所无事,就散文的笔法说是同样值得推重的。
最后说说特点。全篇用浅易自然的笔墨抒写胸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有不少地方还随便到流于放,如“相顾大叫”,“跳吼沙石上”,“牛鬼蛇神”之类,是公安派作家经常有的生活情趣表现在文字上,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
我们谈了袁宏道的上述三篇散文,用意是兼介绍文学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公安派。凡流派都有自己的风格。这风格,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的特点明显,表现差别很大,如选派和古文;有的特点不很明显,表现为差别不很大,如清朝的桐城派和阳湖派。公安派是特点明显的,因而与其他流派相比,就表现差别很大,譬如我们读这里选的三篇,只是凭印象也会感到,既不像先秦诸子,又不像唐宋八家,更不像六朝的骈体,甚至与修正它的竟陵派相比,也是各有各的面目。就散文说,由唐朝中期起,一直到清末,占统治地位的是古文,其特点是用秦汉的格调写合于孔孟之道的内容。这股洪流势力很大,可是中间忽然岔出一小股力量,主张用自己的话(当然还是文话)抒写性灵。这值得注意: 应该认清它的面目,最好还能够辨明它的源流、影响以及得失。
这要由我国传统思想的一种表现说起。这表现是,几乎一切方面都是古胜于今。《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道家更不用说,老子向往的社会是“小国寡民”;庄子更进一步,认为混沌比开窍好。韩非子是主张“世异则备变”的,可是就在宣扬这种思想的《五蠹》篇里也承认:“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刘邦代秦之后,由叔孙通起,儒家地位渐渐升高,到汉武帝时候登上超越百家的宝座,在学术思想方面,颂圣法圣就成为大家的准则。这种崇古的观点自然也要渗入文;于是乘隋唐以来反骈俪流弊之机,由韩愈、柳宗元等“揭竿而起”,欧阳修、曾巩等响应,为文应学秦汉也就成为定局。不少文学史家谈到这次的古文运动,说其成就是文的改邪归正。是不是这样? 问题很复杂。一是骈俪的表达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二是文学秦汉,如何学,学成什么样子,并不是千篇一律。就学成什么样子说,显赫的是成为八家(严格说,八家也不尽同,如大苏的小文就没有韩柳的装腔弄势气);但也可以不成为八家,如司马光《资治通鉴》,马端临《文献通考》,顾炎武《日知录》之类,行文都平实而不追求腔调。三是八家式的古文,影响并不都可意,如千年来很多气盛而内容单薄的文章,尤其像宋的经义,明清的八股,我的看法,都是八家古文的直系或旁系的子孙。
八家的古文,由名称也可以看出是复古。公安派的兴起,所举旗帜是反复古。反,远的目标是八家;但主要是指向近的目标,比他们时代略前的前后七子。
先说说八家的复古,就其能救骈四俪六的流弊说,有优点。但复古不能躲开两个问题: 一是应该不应该,二是能不能。应该不应该? 也难说。由秦汉确是有大量的佳文说,应该学。但学有不同的学法,上者学其精神,下者或只能学其形貌。公安派是反对学形貌的,理由留到反前后七子那部分说。再说能不能学。这很难,原因有属于时代风气的,有属于个人气质造诣的。专说唐宋八家的学秦汉,也是并没有学像。原因之一是内容单调,开口闭口圣贤之道,没有诸子那种乱说乱道的泼辣气;之二是格调拘谨,正襟危坐,没有《左传》和《国语》那种嘻笑怒骂的洒脱气。这结果就如马伏波所说,是画虎不成反类狗。类狗是降格了。这降格还表现在重视腔调上,声音求一唱三叹,本来也未可厚非,不过只在这上面用功夫,而忽略行其所当行的流利自然,那就成为舍本逐末了。如上所说,八家古文学秦汉,复古,也会产生流弊。但这流弊是夹在优点里的,优点是不再骈四俪六,很少风花雪月。到明朝,前后七子就不然,而是只有流弊,因为复古的喊声更高,而笔下则大多是生吞活剥。情况需要具体说说。
先说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加上边贡、徐桢卿、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共七个人,活动时期主要是弘治、正德间(1488—1521)。他们的主张,可以举李梦阳为代表,是散文和古体诗要学秦汉,近体诗要学盛唐。他说:“今人摹临古帖,不嫌太似,反曰能书,诗文之道何独不然?”(《空同集》)这样重视临摹,他的诗文成就就可想而知,正如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中所评:“牵率模拟,剽贼于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如童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
公安派的反复古,主要是针对后七子的,因为时间离得更近。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加上谢榛、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共七个人,活动时期主要是嘉靖年间(1522—1566)。他们的主张与前七子相同,也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如果一定要找些分别,那就是后者变本加厉,每下愈况。前七子是秦汉以后无文,唐盛以后无诗,后七子则进一步说:“诗自天宝以下,文自西京以下,誓不污我毫素。”(《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可是,他们的至洁之笔究竟能写出什么呢?很可怜,只是东施效颦,徒增其丑而已。举李攀龙的作品(见所著《李沧溟集》)为例:
尔为获鹿则良哉! 将下车视事而百姓姁姁自昵乎?宁能闷闷俟去后思也?维此多士,从游甚欢,而亦谔谔不可致乎?欲焉而丞若簿以至它县之令丞若簿,不一其才而一其衷乎?(《送赵处士还曹序》)
日出东南隅,照我西北楼。罗敷贵家子,足不逾门枢。性颇喜蚕作,采桑南陌头。上枝结笼系,下枝挂笼钩。堕髻何缭绕,颜色以敷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拟陌上桑》)
显然,文是食古不化,诗是公然盗窃,无怪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古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了。
这样的复古当然会引来鄙薄和反对。反对派有比较温和的,如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主张多学习唐宋(实际是宋多于唐),人称为唐宋派。他们反对模仿剽窃,着重学欧阳修、曾巩等的醇真,而不多求亦步亦趋的貌似,所以成就远远超过复古派。但他们终归是学多于创,与复古派相比,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其中的茅坤还编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钞》,多至一百六十四卷,为后人留下一套或者可以称之为崇古的枷锁,其功过是颇难说的。反对的人还有未成派的单干户,如徐渭、汤显祖、于慎行等。他们看不起复古派的模仿剽窃,说那是“鸟之为人言”(徐渭),“等赝文耳”(汤显祖),“唐人所吐弃”(于慎行)。
大张旗鼓地反复古,并提出正面的主张,以纸笔力行的,是以三袁为首的公安派。三袁,大哥宗道,字伯修,号石浦,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传世著作有《白苏斋类集》等。二弟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传世著作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合为《袁中郎全集》。三弟中道,字小修,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传世著作有《袁小修集》等。三袁的活动时期主要是万历年间(1573—1620)。万历之前是隆庆,只有六年,其前就是嘉靖,后七子最活跃的时期。三袁的早年,情况仍是“王(世贞)李(攀龙)之学盛行”(《明史·文苑传》),作者大多还是模仿剽窃,而舆情也以这样的文章为好。袁氏兄弟大不以为然。起因之一是,假古董,多看,会感到烦腻。起因之二是,他们弟兄都好道,都从李贽学禅。道家,以庄列为代表,主张远世俗,任自然,其精神是反正统的。禅,虽然目的也是解脱,成佛,办法却与一般的佛教宗派不同,而是大胆破一切,直到呵佛骂祖,以求明自己的心,见自己的性。起因之三是,他们钦仰的,时代略前的徐渭和李贽,是大力反对学古的,于是他们顺水推舟,就沿着这条路更往前走。总之,袁氏兄弟从这些源头学来一股创新的劲,并用这股劲拿笔,走与七子相反的路,想什么就说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
他们不只这样写,还宣扬所以要这样写的理论。如:“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 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袁宗道《论文上》)“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氏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同上)“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同上)“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有作始自有末流,有末流还有作始。……夫昔之繁芜,有持法律者救之,今之剽窃,又将有主性情者救之矣,此必变之势也。”(袁中道《花雪赋引》)与徐渭、汤显祖等的一枪一刀相比,袁氏弟兄是用重兵冲击了复古派的根据地。
起兵攻击复古派,只讲道理不行,还要自己拿出货色来。在这方面,作品多,成就大,都是袁宏道占第一位。《明史·文苑传》介绍公安派和竟陵派,就是由袁宏道写起的。袁氏弟兄所作,以游记为最有名,如宗道和中道都有西山游记;宏道所游所记更多,除北京附近以外,还有苏杭等地。文章的风格,总的说是与复古派针锋相对,内容是写自己的所思所感,琐屑,不避;闲情流露,也不避。表达方法是用浅易的现前语言,不求古奥,或说是用意躲古奥,所以有时搀用口语。这样写,读者就会感到,意思真实恳切,趣味性强,没有道学气;行文是无拘无束,行云流水,涉笔成趣。这种风格的文章,就当时说,有清新气,理应受到欢迎,所以如《明史·文苑传》所说:“学者多舍王李而从之。”这是说,有不小的号召力。但也可惜,这号召力是有限的,因为事实恐怕是,看着有些喜欢的人不少,至于照作,那就还是限于陶望龄、黄辉、江盈科等少数离庙堂较远的人。有些人喜爱而不肯照作,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的文章是小品。小品一名来于六朝时期的译经,如《般若经》,全译是大品,摘译是小品,有聊以充数的意思。文的小品,以不衫不履的文字写身边琐事,心底闲情,当然要为近于庙堂的人所轻视;瞧不起,就不能跟着走。道不同不相为谋,少数跟着走的人却没有感到自愧,如稍后的王思任(著《文饭小品》)、陈继儒(著《晚香堂小品》)等,就坦然以小品的作者自居了。自称为小品,有愤世嫉俗的意味,你瞧不起,我偏偏这样。偏偏如何,要有魄力,要真喜爱,这只能要求少数人,多数人难于做到。总之,公安派有救时弊的大功,应该能够多攻城,多占地,却未能取得封疆立国的地位。
平心而论,这类小品文,或专说三袁的作品,也不是无懈可击。这也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因为抒写性灵,少说大道理,率易,浅俗,久而久之,也就难免过犹不及,尤其是一些无实学而凑热闹的人。加意刻画,最容易流于轻浮,甚至油滑。轻浮、油滑而出于有意,那就更坏。在这方面,三袁自己也不是没有感到,如中道评论宏道的诗文,说:“意在破人之执缚,故时有游戏语。……或快爽之极,浮而不沉,情景太真,近而不远。”(《中郎先生全集序》)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里也曾说:“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不过无论怎样说,矫枉过正总是有利亦有弊,正如钱谦益所评论:“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机锋侧出,矫枉过正,于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竟陵代起,以凄清幽独矫之,而海内之风复大变。譬之有病于此,邪气结轖,不得不用大承汤下之;然输写(泻)太利,元气受伤,则别症生焉。北地(李梦阳)、济南(李攀龙),结轖之邪气也;公安派下之,劫药也;竟陵传染之,别症也。余分闰气,其与几何?”(《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
这样说,公安派的文章,就是用当时的眼光看,也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缺点会流为穷,穷则变。对应公安派率易俚俗的缺点,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等想以幽深救之,结果是化浅易为难解,化流利为生涩,至少用现在的眼光看,文应深入浅出,是走上病更严重的歧路。幸而这股风,除了明清之际继承公安派的张岱吸收一部分以外,到清朝就没有人还感兴趣,心摹手追。张岱之后,公安派的文风也还没有灭绝,而是零零碎碎在一些也是远离庙堂的文人的笔下出现。这些人是金圣叹、李笠翁、郑板桥、袁子才等。其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古文,更讲求格调和义法,因而偶尔见到公安派风格的文字,就会有长期拘谨之后忽而轻松一下的感觉。后而又后,到不久前的三十年代及其前后,还曾有人推崇公安竟陵,大声疾呼为小品文争地位。不过现代的时势变化快,大多数人忙于迎新,连送旧的余裕也不再有,想来知道曾有此一举的人也不多了。
回到本题,我们现在谈公安派,读他们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态度,那就是,以知为向导,取其大醇而舍其小疵。承认有大醇,是已经打破了旧传统。旧传统,其甚者是不承认公安派的所作还可以称为文,如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薛熙编《明文在》一百卷,都不见三袁的名字。我们呢?如果敢于摘掉古文的眼镜,那对公安派就应该以平等的眼光相看,甚至另眼看待,因为他们的文论,用浅易的语言写自己的所思所感,而没有任何框框,我们总当同意;还有他们的作品,能以平易自然之笔写出真情性,呈现一种清新放逸的美,也确是值得一读。
上一篇:诗歌·陆游诗《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