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元好问诗《外家南寺》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外家南寺》是金亡后的第三年(1237)元好问游太原时作所。外家,指外祖父母家;南寺,据原诗自注谓:“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诗中因眼前景物抚今追昔,慨叹平生,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此身留”(元好问《送仲希兼简大方》)的沉痛心情与无限感伤。
首二句,由描写外家南寺秋日黄昏景象入手: 梧桐在晚烟中摇动着一树黄叶,秋风满庭、白露铺地,一派萧索之意。诗中的“秋梧”、“晚烟”,分别点出季节与时间;“秋偏”是说秋天已过去了大半。诗人不直接说出已是晚秋天气,而说从“一庭风露”中省悟到秋意已深,诗意显得宛曲、含蓄,并且隐约透出岁月暗流、人近迟暮的意味。
四句的写景,进一步渗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眼中高岸移深谷”,是由《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化出,意谓曾经目睹易代的巨大变故。“愁里残阳更乱蝉”,借景物烘托心绪之愁乱。“残阳”、“乱蝉”都是增悲牵愁之物,而此刻正当“愁里”,更使诗人胸中之郁结益发驱不散、解不开。这两句所写,一为虚景,在想象中展开广阔的空间画面,以表现世事变迁沧桑之感;一为实景,将视线重新凝聚在一、二典型意象之上,使“愁”情形象化、深刻化。笔势一纵一收,感情顿挫跌宕,很有感染力。
六句再递进一层,正面抒写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去国衣冠有今日”,指自己眼下的遗民身份。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汴京失陷后,元好问曾被拘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县),两年后才获得自由。因此,“有今日”三字中显然饱含着诗人的无限酸楚。“外家梨栗记当年”,则隐含着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的惆怅,“记当年”与“有今日”形成对照,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痛紧紧扣合在一起,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七、八句,以生平经历作结。“白头来往人间遍”,写尽其一生波折。句中的“白头”,正是诗人历经沧桑饱尝忧患的形象。结句“依旧僧窗借榻眠”,再次点出南寺之游,同时与上句相呼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亡国之人存身无处的无限悲凉,令人潸然泪下。
在写景抒情上,这首诗善于通过众多的意象组合来渲染气氛,揭示心境。像诗中的秋梧、晚烟、风露、高岸、深谷、残阳、乱蝉以及衣冠、白头、僧窗等等,无不牵动读者的联想,深化了诗的意蕴,使全诗在写景与写情上各臻错综之妙,达到了景中见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节录》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词·张先词《天仙子》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