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诗《山中寡妇》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唐末,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李唐王朝的统治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统治者却“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州县督趣甚急,动加捶挞。或租税之外,更有他徭”(《资治通鉴》卷二五○、二五二)。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村土地荒芜、民生凋蔽的破败景象。杜荀鹤这首诗,通过一个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形象地反映了晚唐时期惨无人道的赋役剥削,从赋役酷烈造成农民无路可走的角度揭露了王朝没落的时代危机。
首句从寡妇的丈夫起笔,点明了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以及这个寡妇的悲惨遭遇和凄凉处境。丈夫因服兵役被战乱夺去了生命,这个妇女便孤寡无依地栖居在深山的茅棚里。作者在其他诗里还写道:“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为点乡兵绝子孙”(《乱后逢村叟》)。可见这个寡妇的不幸遭遇,正是当时广大人民痛苦境遇的典型概括。紧接着第二句写寡妇的憔悴形象。她的生活的困苦、内心的悲凉,全由一个“焦”字形神兼备地全部描绘了出来。首联两句,是总写,然后描述守寡后的苦难生活,反映寡妇的坎坷境遇。颔联两句写寡妇经受着横征暴敛之苦。作者采用农桑对举和对立的手法,沉痛地揭示这样不合理的现实: 养蚕的桑柘树都被砍伐了,还要缴纳桑丝税;田园已经荒芜了,仍在征收青苗税。作者巧用了“犹”、“尚”两个虚词,看似信手拈来却不动声色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贪暴与凶狠。作者在其他诗里还写道:“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乱后逢村叟》)、“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伤硖石病叟》)。这种荒唐绝伦的作法,致使广大劳动人民度日维艰。颈联两句写的便是这一内容。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了寡妇吃野菜、烧青柴的极为贫困的生活画面。这是从生活无着写寡妇无以聊生。这里,作者以“和根煮”、“带叶烧”相对仗、映照的艺术手法予以强调,突出渲染了寡妇的苦难处境。写寡妇生活,实际上还是写横征暴敛之苛狠。那么,能否摆脱这种非人的境遇呢?尾联两句写的: 哪怕你逃到深山野谷,也无法逃避统治者的赋税和劳役,用“任是”和“也应”两个关联词对应,有力地说明了这种征敛和徭役无处没有,没法幸免。这两句与陆龟蒙《新沙》诗中的“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精到的议论,扩大了诗的境界,深化了诗的主题,加强了诗的理性和抒情色彩,使诗的美学意蕴更为浑厚。既然广大农民已经“无计避征徭”,无路可走,难于生存,作者虽未明言物极必反,但已是不言而喻,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所面临的危机。
作者用典型概括手法,通过山中寡妇的苦难境遇,揭露了横征暴敛之凶狠苛毒,形象而又深刻地道出了晚唐时期广大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缩影。诗中“犹”、“尚”、“时”、“旋”四个副词和“任是”、“也应”一组关联词的对举运用,强化了诗的概括性和表现力,对表现题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朴素流畅而恰切地融合进了“野菜”、“生柴”、“和根煮”、“带叶烧”等民间词语,犹如老妇人在含泪诉说,读来倍感亲切自然,而又闻之悲怆欲泣。此诗可以说是杜荀鹤“诗旨未能忘救物”创作主张的典型体现。
上一篇:王维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诗歌·林逋诗《山园小梅》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