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张养浩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抒写作者赴陕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作者从东方走来,纵目四望,看到了关中的形胜。因此,这只曲子便先从潼关形胜写起。第一句写山。潼关东有崤山,北对中条,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要。诗人看见的就是这种险要的形势;但他没有用纪实的表达方式,而只用“峰峦如聚”作形象的描绘。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那许多峰峦,仿佛为了同一目的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拱卫潼关。第二句写河。《元和郡县志》记“潼关”云:“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潼关所“俯视”的“洪流”,就是黄河,黄河从陕西韩城县东北的龙门直泻而来,汹涌澎湃,奔赴关下。诗人所见的就是这种情景,但他没有用纪实的表达方式,而只用“波涛如怒”作形象的描绘。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它为什么发“怒”呢?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却没有点明这是什么地方的山和河。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着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抹上了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为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云:“晋国外河而内山。”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它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关中,曾经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在那里建都,历时达千年之久。那些都城,都在现在的西安一带,可以统称“西都”。张养浩虽然只提“秦汉”,但并非专指“秦汉”,而是举“秦汉”以代表在那里建都的所有王朝。当他“望西都”之时,由于想到了历朝累代的兴亡和老百姓的苦难,心情很沉重,所以接着说:“意踌蹰。”“踌蹰”,本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现了思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意踌蹰”一顿,下面所写,就是“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伤心秦汉经行处”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所谓“处”,指的正是“西都”。诗人在潼关路上遥望西都,想到秦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汉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也是“宫阙万间”,隋人唐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可现在呢,“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啊! 此所以望之而“伤心”也。当然,作者并不是说汉朝人“经行”时所见的“宫阙万间”,也就是秦人“经行”时所见的“宫阙万间”,凡读过秦汉史,或读过《阿房宫赋》、《西都赋》的人,都知道秦都咸阳的“宫阙万间”,随着秦朝的灭亡化为焦土,汉都长安的“宫阙万间”是汉朝兴起后建的。此后,王朝有兴有亡,宫阙也有成有毁。在张养浩的时代,“西都”的“宫阙万间”早已“都做了土”;而元朝的京城大都,又修起了“宫阙万间”。“宫阙万间”修了又毁,毁了又修,剥夺了大量民脂民膏,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苦。住在“宫阙万间”里穷奢极欲、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们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更给“百姓”造成了无穷无尽的苦。诗人从“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涛中理出了这样的思路,并循着这样的思路,倾吐出惊心动魄的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数个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百姓”之“苦”依然如故,甚至有增无已。那么,怎样才能挖掉“百姓”的“苦”根呢?诗人当然找不到答案,却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
张养浩的这首小令,遣词警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上一篇:散曲·朱载堉小曲《山坡羊》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杨素诗《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