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李攀龙诗《挽王中丞》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其 二
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旐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
王中丞,即王忬,字民应,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中叶著名文人王世贞之父。曾以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出为蓟辽总督,进都御史,故称“中丞”。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忬因守边失误,被弹劾下狱,刑部拟判充军戍边。严嵩父子素与王忬父子不合,因乘机构陷,改论王忬死刑,次年被斩。明中叶后,朝政昏乱,边防废弛,王忬仍不失为留心军备多有战功之将领。他的悲剧,朝野颇为震动。这两首诗,即为感怀悼念王忬而作。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司马台”,指御史台。“列柏”,《汉书·朱博传》云:“御史府中列柏,常有野鸟数千宿其上。”第一句以高耸入云陈布整齐的柏树象征王忬的廉正高洁,直气劲节,第二句说如今王忬虽含冤而死但神威永存,其风云正气仍如往昔,伴随激励振奋着戍边军旅。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属镂”(zhǔ主lòu漏),剑名。《史记·伍子胥传》载,太宰嚭谗言构陷子胥,吴王乃派人赐属镂剑予子胥曰: 子以此死。子胥自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皮制的口袋),浮之江中。吴人为子胥立祠江上,命曰胥山。后世传说子胥死后为潮神,呼啸奔腾以泄其郁怒不平。这两句说,王忬冤死实属权奸构陷,非皇帝本意,死者不须像伍子胥那样化作怒潮来抒发满腔愤恨。
第二首,“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旐重徘徊。”“碣石”,山石,或曰即海畔山,未详其地,一说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昌黎县东南,一说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一说在今山东无棣县,即马谷山。此诗借用“碣石”比喻王忬蓟辽总督治所所在地。首两句说,在肃穆的王忬总督府前,不再有高扬的旌旄招展,而只见灵头幡在不间断地晃来晃去。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在王忬浴血苦战过的沙场,每当夜幕降临风雨交加之际,当地军民便似乎看见当年的总督又亲自统领精锐骑兵在驰突征讨。
绝句比之律诗,尤贵在以少总多,意味绵长。这两首绝句,省去王忬一生诸多荣辱悲欢与因果关系的交代,只筛选象征性意象与民俗化了的历史典故,烘托气氛,渲染感情,颇有大气包举、情逐浪涌之势。在这里,感怀冤死将领的特定情绪与作者刻意追求的恢宏浩荡诗风恰恰吻合,产生了同一性,从而出现了李攀龙诗作中并不多见的自然和谐的美。既不像他的拟古乐府那样生吞活剥古人而灵气全无,又不像平庸的七言律诗那样故作雄浑阔大而趣味索然。沈德潜的《明诗别裁》评本篇第一首云:“为中丞吐气而忠厚之意宛然。”又总评李攀龙诗曰:“古乐府及五言古体临摹太过”;“七言律及七言绝句高华矜贵,脱弃凡庸”;“七言绝句有神无迹,语近情深,故应跨越余子”。可见对其七言绝句的推重。
上一篇:诗歌·虞集诗《挽文山丞相》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李璟词《摊破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