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诗《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据胡刻《文选》本,下同)
沈约是我国齐梁时期开创一代诗风的人,曾提出“四声八病”之说。他同谢脁、王融等形成新的诗歌流派,为古体诗趋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奠定了创作的基础,被人称之为“永明体”。其诗风的显著标志是追求诗歌艺术的声韵美。“永明体”的诗歌大都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感情纤细。本篇为馈赠友人而作,但诗中所言“京邑游好”系指何人,却已不详。
开篇两句,即直扣诗题,扫却浮词,定下了游江的感情基调,对全诗的意境起到了笼罩和贯串的作用。下句“兹川”即指新安江水,它源出安徽省境内,最终流入浙江省境内的钱塘江。“信可珍”是对新安江水美好的总体评价,言外之意便是定会不虚此行。正因为确实值得“珍”重一游,才有“眷言”来“访”的真情意念。这两句看似平直而客观的描述,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感人效果。从整体构思上讲,“可珍”二字又是对下面诗意的开启和统领,接着诗人分两层,又各以六句诗从两个侧面去摹写客观景物和抒写主观情志。先一层是极力描写新安江水一年四季的秀美景象。“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两句意思是: 无论是水深水浅,也无论是冬天春天,江水都洞明清澈,简直皎洁纯净得如同明镜一般。以明镜为喻,统摄出了新安江水整体的轮廓特征。“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这是以细节进一步描绘江水的澄澈透明。乔木的倒影可从千仞之上的山峰直泻水底,即使在江水百丈的深处也能看到鱼儿在游动。这既是夸张手法,又是工笔勾勒,给人的印象十分鲜明生动。上句讲高树影泻水底,下句讲深渊得见鱼戏,一高一深,已足以绘写出江水“洞澈”、“皎镜”的特征,使人感到其“可珍”之处同样也不为空间角度所限制。接着又用两句补足江水意境: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上句化用《孟子·离娄篇》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中的词句; 下句则是借《后汉书·郡国志》所记济水“王莽时大旱,遂枯绝”的史实。这种引类取譬、反衬对比的手法,效果鲜明突出,把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
后一层由写景转为抒情。中间并无过渡诗句,一上来便满怀激情地说:“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有景如此美妙,那末,还有什么能赶得上乘着江流、泛舟而去、俯仰在天地之间,看那水中沙石磷磷相映成趣,大快人心呢?这里又以“俯映石磷磷”再次点出“洞澈随深浅”的特征。同时也表明诗人所以兴致奇高认为游江万事莫及,原因就在清澈明净的新安江水已深深地流入了诗人的心田。最后四句,前二句写“吾”,后二句写“君”,彼此处境不同,寄慨也就有异。诗人以反问的方式明确表示: 我已离开京邑,早与尘嚣隔绝,难道还要借此江水来洗濯衣巾吗?诗人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染,庆幸自己于污泥浊水中复返自然的心态已见于言外。与此相反,泛舟同游的好友,却继续羁留京邑身陷尘嚣之中,自然难免污浊沾身,有必要用这清净的江水洗濯一番。一个“愿”字又把寄希望于朋友的真挚感情和盘端出。
本篇的优胜之处主要在艺术成就方面。沈约不愧为“高出时手”的“卓然大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首先,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江水“可珍”二字总领全篇,款款写来,时时变换。写景境界逼真,角度多变,俯仰承接,游刃有余; 抒情缘景而发,感情深细,有的放矢,不落俗套。而且写景抒情两相结合,景中寓情,情从景生,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其次是诗风独特,格律创新。某些诗句的对仗,如: “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已经相当工细严整。对后代确立律诗、绝句的形式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用韵也琅琅上口,给人以和谐明快、抑扬顿挫的美感。这正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部分艺术特征。总之,以写景抒情作酬酢赠答一类的诗篇,能够写得如此情真意切,清新可爱,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上一篇:杜甫诗《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诗歌·陈子龙诗《易水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