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诗《杂诗二首》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其 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是曹丕现存约四十首完整诗歌中的两首。以“杂诗”为题最初见于萧统《文选》所选汉魏人诗。李善注王粲《杂诗》云:“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余冠英则认为这类诗原先大概都有题目,后来题目失去了,选诗的人便称为“杂诗”。曹丕的这两首都是描写游子思念故乡的苦闷心情,是拟汉代古乐府或古诗之作。朱东润解题云: “第二首《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都认为是写伐吴之事。魏在西北,吴在东南。诗中‘西北有浮云’是自比,‘吹我东南行’是说南征,‘安得久留滞’是说不克而还。”余冠英则认为“不必拿当时的事实来附会”。
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乱、战争频仍、生产凋蔽,人民遭受重大苦难的时期。《杂诗》二首以游子的口吻诉说了他们的内心悲苦。
“漫漫秋长夜”可分三层。第一层四句写游子愁结满肠,夜里失眠,只得从室内到室外去踱步遣忧。语言直率通俗,诗意却令人寻味。“秋夜”月白天清,孤寂凄凛,加上强劲的北风,使人冷彻肌骨,以此氛围兴起全诗清凄悲凉的基调。“披衣”绘出游子心烦意乱的情意。
第二层八句写室外所见之景。先写彷徨的时间极长,草地上雾气化为露水,露水越来越浓,以至沾湿了下衣; 接着写长空万里无云,一轮明月射出清冷的光,银河转动已经指向西方,群星历乱,闪闪烁烁; 再综合写看到的、听到的及其感受: 河边草丛中的虫儿喓喓悲鸣,孤雁掠过夜空,独个儿向南飞翔。诗人依游子行动的先后连续绘出秋夜所见萧索、孤单、冷落、幽静的一幅幅画面,进一步渲染萧杀悲凉的气氛。游子本想以徘徊驱忧,以观景遣愁,哪知所见种种景色反倒勾起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更加悲愁起来。这是直接继承《诗经》、汉乐府以及古诗的表现手法。
第三层六句倾吐思乡之情。此层一、二句直抒胸臆,“思故乡”乃点睛之笔,因悲而思,转思为悲,互为因果,贯串全篇。“郁郁”、“绵绵”为迭字连绵词,传神地表达了感情由隐微状态到激动状态的过程,突出悲之深,思之切。重言的手法,朴实生动,也是承继前代民歌的。三、四句形象地写有家难回。“愿飞”、“欲济”说主观上归心似箭,恨不得“插翅飞”、“一日还”; “安得翼”、“河无梁”说客观上羁缚极严,既无翅又无桥,返乡终成泡影,哀怨之情溢于言表。这就催促读者联想,这游子不是征夫就是戍卒,是被迫背乡离井并被严密管束着的。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此类事经常发生。诗人能代游子之言一诉心曲,客观上不仅对人民关顾忧戚,而且寄托着厌恶战乱盼望统一的心情。五、六两句写游子向着北风深深叹息,愁断思乡,又把感情推向高潮。从技法看,回到起句的“北风”上,使通篇构思严密,真是神龙顾首见尾,感情一咏三叹,扣人心弦。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诗的语言和风格跟《古诗十九首》相似,学习民歌,刻画心理活动,格调清新,哀婉动人,同时又掺合作者对“诗赋欲丽”的美学追求。作者刻意描写月夜的静美,以色调为基础,不时点缀一些亮色,涂抹几点暖光,做到写景细腻,画面明晰,写景入微,打动人心。刘勰说是“洋洋清绮”。语言通俗朴素,明白自然,“鄙质如偶语”(钟嵘《诗品》)。这些都是在我国文学从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时文人诗向民歌学习而渐臻成熟的印记。
“西北有浮云”也是写游子思乡之情,可分三层: 第一,“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这是起兴,以“浮云”自比,又以“车盖”比云,比中有比,形象地带动了全篇。“我”像西北天上的一片浮云,飘泊不定; 浮云又像车上的伞盖游移不止。第二层六句写飘泊的历程,游子发出感叹,我这朵云却没有遇到良好时机,偏偏碰上了暴起的风;这暴风吹着我向东南方飞驰,飘呀飘到了吴郡和会稽郡。这里可不是我的家乡,怎能久久停留! 此层承上全用借喻,写云即写游子。“我”慨叹自己生不逢辰,遇上战乱成为征戍之人,风尘仆仆,艰苦备尝。第三层“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我” 这个游子身处异乡,人孤势单,常被欺负,很害怕见人也就不见人了。“客子常畏人”其中蕴含着客居在外遇到的无数委屈在内,它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游子的共同遭遇和沉痛心情,抒发了典型情绪。全诗至此也就戛然而止,悲抑余音萦绕读者心头。
通篇以浮云设喻,又以“浮云”比“车盖”,又说“车盖”遇着“飘风”吹我而行,有无穷悲哀与酸楚; 又吸收“古诗”明白自然、言情不尽的艺术技巧,令读者回味无穷。钟嵘赞赏它“殊美瞻可玩”(《诗品》),沈德潜称誉“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
上一篇:曹植诗《杂诗·南国有佳人》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韩愈文《杂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