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太和初,礼部尚书致仕。
【笺释】
[字君虞]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唐李益君虞也,姑臧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李益集》二卷,唐集贤学士、右期骑常侍李益君虞撰。”李益《从军诗并序》:“君虞长始八岁,燕戎乱华。”
[姑臧] 治所即今甘肃武威。《通典》卷一七四“武威郡”:“凉州,今理姑臧县。周时为狄地,秦兴,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浑邪王居其地,汉武帝开之,置武威郡。后汉魏晋皆因之,魏晋并置凉州。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并据之,北凉沮渠蒙逊亦迁都于此,后魏亦为武威郡。隋炀帝初复置,大唐初,李轨改焉,据之,及克平,置凉州。或为武威郡。”“姑臧,汉旧县。《河西旧事》曰:‘昔匈奴故盖藏城也。后人音讹,名姑臧。’又有汉鹯阴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因水为名,有猪野泽、古休屠城。”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李益,陇西姑臧人。”《旧唐书》卷一三七《李益传》:“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新唐书》卷二〇三《李益传》:“李益,故宰相揆族子。”又,《旧唐书》卷一二六《李揆传》:“揆,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而《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姑臧大房”:“李揆,字端卿,相肃宗。”“益,秘书少监。”李揆、李益同出姑臧大房,虽为叔侄辈,然世系已远,故籍贯有异。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益》:“李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由此可知,陇西为李益郡望,姑臧为其籍贯。
[大历四年登进士第]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大历四年进士,调郑县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大历四年进士。”《唐才子传·李益》:“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调郑县尉。”而《旧唐书》卷一三六《齐映传》:“齐映,瀛洲高阳人……映登进士第,应博学宏词,授河南府参军……映于东都举进士及宏辞时,张延赏为河南尹、东都留守,厚映。”则李益应试亦在东都。郑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华州”:“郑县,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隋大业二年,州废移入州城,隶属雍州。至三年,以州城屋宇壮丽,置太华宫,县即权移城东。四年宫废,又移入城。”又,唐制,礼部试及第,仅得出身,试于吏部及第后方授实职。《唐会要》卷七六:“大历六年,讽谏主文科郑珣瑜、李益及第。”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八〇《华岳题名》:“前郑县主簿李益。”则李益调补乃郑县主簿。蒋防《霍小玉传》:“其后年春,生以书判拔翠登科,授郑县主簿。”与此相合。
[河朔] 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尚书·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孔传:“戊午渡河而誓,既誓而止于河之北。”《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袁绍)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幽州,《通典》卷一七八“范阳郡”:“幽州,今理蓟县。古之幽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于燕,及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幽州。其后开东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今之幽州,今范阳郡,古涿鹿也,即燕国之都焉,谓之渤碣之间,亦一都会也。秦为上谷郡之地,汉高帝分置燕国,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广阳国,有独鹿、鸣泽。后汉为涿、广阳二郡地,魏更名范阳郡。晋为燕、范阳二国,兼置幽州,慕容儁尝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置燕、范阳二郡。隋初并废,炀帝初,并置涿郡。大唐为幽州,或为范阳郡。”
[久不调] 《旧唐书》卷一三七《李益传》:“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新唐书》卷二〇三《李益传》:“同辈行稍稍进显,益独不调。郁郁去游燕、赵间,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未几,又佐邠宁幕府。”据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四考证,李益于大历九年至十二年(774—777)前后,第一次从军,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幕府;建中二年(781)秋,第二次从军,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幕;贞元元年(785),第三次从军,入灵州大都督、灵盐夏节度营田等使杜希全幕;贞元六年(790)或七年(791),第四次从军,入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贞元十三年(797),游河东、河北,寻入幽州刘济幕,为第五次从军。
[刘济] 幽州昌平人。《新唐书》卷二一二《刘济传》:“济游学京师,第进士,历莫州刺史。”《旧唐书》卷一四三《刘怦传》附刘济:“累历本管州县牧宰。及怦为节度使,以济兼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怦卒,军人习河朔旧事,请济代父为帅。朝廷姑务便安,因而从之。累加至检校兵部尚书。贞元五年,迁左仆射,充幽州节度使。”卒于元和五年(810)。《旧唐书》卷一三七《李益传》:“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常与济诗,而有‘不上望京楼’之句。”李益《献刘济》:“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秘书少监] 《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隋炀帝三年置秘书少监一人,从四品,掌贰秘书监之职,其后又改为少令。皇朝因隋为少监。龙朔二年,改为兰台侍郎,咸亨元年复旧。天授初,改为麟台少监,神龙初复旧,至太极初,又增二员。”佐秘书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算之事。《旧唐书》卷一三七《李益传》:“宪宗雅闻其名,自河北召还,用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新唐书》卷二〇三《李益传》所述略同。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四考证:元和初,李益归自湖湘,为尚书郎。寻转为中书舍人,出为河南府少尹。大约于元和七年(812)官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后转为太子右庶子。约于元和末至大和初,官右散骑常侍。
[太和] 唐文宗年号,共九年(827—835)。礼部尚书,《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礼部尚书一人,正三品……礼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尚书、侍郎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命。”《旧唐书》卷一三七《李益传》:“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同书卷一七上《文宗纪》:大和元年春正月,“戊寅,以左散骑常侍李益为礼部尚书,致仕。”致仕,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白居易《不致仕》:“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据《唐才子传校笺》卷四考证,李益大约卒于大和三年。
上一篇:《题桐庐李明府官舍》原文|笺释|赏析
下一篇:《余干旅舍》原文|笺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