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峤南行远1,长江万里随。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2(凄淡)。地远明君弃3,天高酷吏欺(巴南贬)。清山独往路,芳草未归时。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至鄱阳接李)。猜嫌伤薏苡4,愁暮向江篱。柳色迎高坞(以下江亭),荷衣照下帷5。水云初起重,暮鸟远来迟。白首看长剑6,沧洲寄钓丝7(二句言李屈北图为鄱阳令)。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8(小吏,自谓贬巴南尉也)。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9。
按:李亦以事谪鄱阳,此诗能两边情景俱到,结言李虽谪居犹有林泉可偃息,不比远窜巴徼者。
【校记】
1.巴峤南行远,《全唐诗》一作“南出巴人峤”。
2.之,《全唐诗》一作“知”。
3.地远明君弃,《全唐诗》一作“瘴近余生怯”。
4.猜嫌,《全唐诗》一作“猜谗”。
5.“柳色”二句,《全唐诗》“一本无此二句”。
6.白首,《全唐诗》一作“泪尽”。
7.沧洲,《全唐诗》一作“心闲”。
8.“沙鸥”二句,《全唐诗》“一本无此二句”。
9.川谷自逶迤,《全唐诗》一作“容发老南枝”。
【笺释】
[南巴] 《通典》卷一七八“南潘郡”:“潘州,今理茂名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八年改为潘州,或为南潘郡。领县三:茂名、南巴、潘水。” 鄱阳,《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饶州”:“鄱阳县,秦置。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理于此。晋武帝改为广晋。隋开皇九年改广晋为鄱阳,以在鄱水之北,故曰鄱阳。”诗为刘长卿贬南巴,由苏州启程途经鄱阳所作,时在上元元年(760)。
[巴峤] 指南巴,因在岭南,故称。峤,读jiào,特指五岭。峤外,即五岭以南的地区。江淹《知己赋》:“仆乃得罪峤外,遐路窈然。”峤南,即岭南。《后汉书》卷五四《马援传》:“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
[不才] 没有才能。《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任。”后遂用于对自己的谦称。
[地远明君弃]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猜嫌伤薏苡] 《后汉书》卷五四《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初,援在交址,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王先谦集解:“《神农本草经》曰:薏苡,味甘微寒,主风湿痹下气,除筋骨邪气,久服,轻身益气。”此借马援之受诬而昭示长卿自身之蒙冤遭贬。
[江篱] 亦作“江离”、“江蓠”。又名“蘼芜”,香草名。《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逸注:“江离、芷,皆香草名。”《博物志》卷七:“芎藭,苗曰江蓠,根曰芎藭。”此句言因遭贬而哀痛。
[荷衣] 传说中用荷叶制成的衣裳。亦指高人、隐者之服。《楚辞·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吕延济注:“芰制、荷衣,隐者之服。”钱起《送邬三落乘还乡》:“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
[长剑]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原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初,冯
[寄钓丝] 谓隐居。钓丝,钓竿上的垂线。杜甫《重过何氏》其三:“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新文] 李嘉祐贬官鄱阳后,有《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等诗,曰:“逐客临江空自流,月明流水无已时。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江上曲》:“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对坐鹭鸶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空山语。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其凄丽之情似楚辞,故云。
[逶迤] 亦作“逶蛇”,曲折绵延貌。《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此句以川谷之曲折宛转写其不得意之郁结情思。
【辑评】
《唐诗归·中唐一》:钟惺评:调悲气厚,不厚不悲。“瘴近余生怯,天高酷吏欺”,哀愤之音。“水云初起重”,三字逼真,静中看出。
上一篇:《送从兄罢官之淮南》原文|笺释|赏析
下一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笺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