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这是一首仅有二十七字的小令,是一支声情共茂的幽闺少妇秋夜怀人之歌。
从词牌的名称同所写的内容情境来看,它是首 “本义词”。“练”,是一种丝织品,制作的时候,有一道用木棒在砧石上捶捣的工序。流传下来的唐代名画 《捣练图》 (张萱绘),就很具体真切地描画了这项劳动的流水过程,其中就有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的一节。捣练,可能就是当时妇女们经常从事的一项极普通的劳动。
但是,这首并非是写捣练妇女的,而是以小写意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少妇因听到捣练声而彻夜不眠的情景。先看词的一二句,“深院静,小庭空”,这是两个极短的主谓句,先清楚明白交代了主人公所在的处所和氛围: 一处平常的小庭院,幽静而空寂,也许是一所平民的普通住所吧! 正值深秋寒夜,这位孤独的少妇,该是何等寂寞和凄苦,她枕上难眠,只好挑灯枯坐,或者到庭院徘徊。她在深深怀想远方的征人,在独自叹息、垂泪。这两句写得极简省,言少而意密,体味一下,会感受这六个字的底蕴,“静”和 “空”,即是客观环境,更是主人公内心感受的概括。第三句 “断续寒砧断续风”,可看作全词的核心,一句七个字,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而富有流动感,这砧声和风,正好和前边的 “静”与 “空”相对,相反而成,对立而统一成一种特定的美境。捣练的砧声被秋风送到耳边,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写得很不寻常。词中用了两个 “断续”词,其意味立见深厚。一般写小令,字少,自然处处求简省,惜墨如金。而这里一下用了两个,其效果,一是传达了捣练声的节奏性,秋风袅袅,砧声阵阵,庭愈空,砧愈响。其次,可以推想,砧声之断续,是因为秋风之断续。这断续的秋风和断续的砧声,创造作一种凄清、幽远的氛围,只有在这种环境气氛中,最能勾起怀人思远的绵绵情思,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这在李煜之前,已多有杰作。如班婕妤的 《捣练赋》: “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飙之远近。”刘禹锡《捣练曲》: “爽砧应秋律,繁杵含秋风。”沈佺期: “九月寒砧摧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至于李白描写捣(和捣练相近) 妇女的 《子夜吴歌》, 更是写得深思绵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但以上的描写,都从捣衣妇女的角度来写。而李煜这首小令,则是从听到砧声的闺中人的角度来写的,这显然是生面别开。唐人赵嘏 《闻笛》 一诗中有句: “断续声随断续风” 是描写风中笛声的,李煜此句大概由此成句变化而来。第四五两句,就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直接抒发感受了:“无奈”一词,成曲笔迳转之势,下贯十二字到底,有铺叙,有渲染,有描述:独处幽闺的少妇,在寂寞、凄清的长夜,被入耳的砧声,搅乱了她青春的心境,凝望穿过帘栊的月光,情思寄向天边,幽怨难以自己,此时此刻,更觉夜之清冷和漫长,此时此刻,她还能入睡吗? 作者这里采用了一个倒果为因的手法,即先说夜长人不寐,而后写砧声月光同到帘栊,显得曲折委婉,饶有韵致。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女主人公的听觉和视觉感受结合起来,用一个 “和”字把砧声与月光融汇一处,创造出一种迷离而浑融的艺术效果。能够产生如此功用,李煜不依仗绘声绘色的描写,或借用什么修辞手段,而是采用他一贯擅长的白描手法,加之以严密的构思、精巧的安排而成。清代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熙载在评论白居易的《忆江南》时说: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以此来评赞李煜的这首小令,也最恰当不过。“深哀浅貌,语短情长。”(陆时雍评《古诗十九首》)就是李煜小词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像李白的小诗《静夜思》 一样,千古传诵,永不磨灭。
上一篇: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诗》
下一篇:南唐帝·李璟《摊破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