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2,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3,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4,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5,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1 本文是苏轼经“乌台诗案”被释后,贬居湖北黄州后所作。选自《东坡志林》,标题为后人所加。2 今年:指元丰四年(1081)。东坡:地名,苏轼在黄州请得土地数十亩,开垦种植,因在黄州东门外而命名为“东坡”;同时以此作自己别号。3 课:规定劳作任务。春(chong):揭去粮食皮壳。4 调(tiao):玩笑。5 庖(pao)人:厨工。
【析点】 粳米和大麦,有粗细之分,贵贱之分。吃惯了粳米,一旦改吃大麦,会给人带来许多不同的感受。小儿女从咀嚼的“啧啧声”联想到“嚼虱子”,“虱子”自然是不好“嚼”的,其声当然也并不优美,“小儿女”有这种独特的感受,正说明了他们的天真无邪。苏轼本人有着多种生活经历,能从“甘酸浮滑”的大麦饭中联想到“西北村落风味”。老妻则发自内心地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大麦对苏轼这样的人家来说,属于粗粝之食。但他却能从声、色、味多种角度写出了大麦饭给一家人带来的轻松愉悦,欢快和谐,充满着生活情趣。此刻,苏轼不因政治失意而消沉,反能达观处世,乐观为文,这是极为难得的
上一篇:《争雁》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二陆优劣》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