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宏道
吼山石壁,悉由斧凿成2,峭削百余仞3,乍见亦可观。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每相去数丈4,留石柱一以支之。上宇下渊,门闼洞穴5,窈窕纡回6。雨后,飞瀑缀帘而下,余等自外望,兴不可遏7 ,呼小舟游其中。潭深无所用篙,每一转折,则震荡数四,舟人皆股栗8。因停舟石壁下,观玩良久9。陶氏有山房在此10,颇称幽奇,然荒芜甚,轩前草11,深丈余矣。
1吼山;在浙江省绍兴市城东25里。2悉:全。3峭削(qiao xue):险峻陡峭的山崖。仞(ren):古长度单位,八尺(或言七尺)为一仞。4去:距。5闼(ta):门。6窈窕(yao tiao):深远貌。纡回:屈曲回旋。7遏(e):止。8股栗:双腿发抖。9良久:很久。10山房:书房。11轩:小室,此指山房。
【析点】 吼山胜境以奇险为其特色。袁宏道写吼山分为远观、近览、探幽。余韵四个层次。
远观全貌,百丈石崖壁立,险峻逼人;近览仪容,石柱支撑,上宇下渊,渊深莫测,洞穴迂曲,奇境绝伦;探幽寻胜,深入宇下之渊,虽未写渊中所见,但水深无底,船身震荡,使游人“股栗”,读者也随之心悸。吼山景以奇险胜,但如一味奇险,则必令人望而生畏,难免“可望而不可即”之憾。如今,袁宏道这篇游记,在近览及探幽之间,夹写雨后飞瀑,“缀帘而下”,奇险中透出秀雅,两相配合,既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且绘出了吼山的多姿,又成为由近览转入探幽的吸引力,“兴不可遏”的游人怎能不深“游其中”? 陶氏山房是写景余韵,书房默立于荒草间,以它的“幽奇”与“荒芜”给吼山再添无穷余味。
本文写景中夹记游,并首先交代了吼山奇境的形成,而且时时抒发不同景物使游人产生的不同心情、不同感受,人与景、景与情融合为一。有了这篇游记,吼山景物吸引读者,作者心情感染读者;读完此记,似乎身临其境地随同作者作了一次吼山之游。
上一篇:《吴宫遗事》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告荒》原文|翻译|赏析